【摘 要】
:
研究背景: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属于一类高度异质性的乳腺恶性肿瘤。由于它们缺少了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所以目前针对TNBC的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属于一类高度异质性的乳腺恶性肿瘤。由于它们缺少了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所以目前针对TNBC的治疗除了常规的手术、化疗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针对TNBC治疗的新方法。近年来,有多个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抑制作用,但尚未在TNBC中深入研究。据此,我们推断氯丙嗪可能对TNBC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目的:探讨氯丙嗪对人TNBC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氯丙嗪对人TNBC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划痕试验测定氯丙嗪对人TNBC细胞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氯丙嗪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由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别测定抑制细胞凋亡基因Bcl-2、促进细胞凋亡基因Bax的m RNA和蛋白在氯丙嗪干预后的变化。同时测定氯丙嗪干预后对TNBC细胞中癌基因CIP2A、c-Myc的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CCK-8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氯丙嗪作用于人TNBC细胞株MDA-MB-231、SUM159PT细胞24h,48h,72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耐性。且氯丙嗪干预MDA-MB-231、SUM159PT细胞48h后的IC50分别为(20.78±2.07)μM、(16.74±0.93)μM;划痕试验结果显示,10μM的氯丙嗪作用于MDA-MB-231、SUM159PT细胞24h,实验组较对照组划痕愈合率低。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随着氯丙嗪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MDA-MB-231、SUM159PT细胞的凋亡率均增加,且氯丙嗪干预后MDA-MB-231、SUM159PT细胞均出现G0/G1期阻滞;q RT-PCR和WB结果显示,随着氯丙嗪浓度的增加,促进凋亡基因Bax的m RNA和蛋白表达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升高,抑制凋亡基因Bcl-2的m RNA和蛋白表达呈浓度和时间依赖下降。同时q RT-PCR和WB测定氯丙嗪作用于TNBC细胞后癌基因CIP2A、c-Myc的m RNA及蛋白表达呈浓度和时间依赖下降。研究结论:氯丙嗪可以抑制人TNBC细胞MDA-MB-231、SUM159PT的增殖、迁移,诱导其周期阻滞和凋亡,且诱导凋亡的机制与下调Bcl-2的表达,同时上调Bax的表达有关;此外,氯丙嗪还可以下调TNBC细胞MDA-MB-231、SUM159PT中癌基因CIP2A、c-Myc的表达,其可能是通过PP2A/CIP2A/c-Myc发挥其抑制作用。本文将从三个部分详细阐述氯丙嗪对人TNBC的抑制作用:第一部分氯丙嗪抑制人TNBC细胞的增殖、迁移。第二部分氯丙嗪诱导TNBC细胞的凋亡及周期阻滞,且凋亡机制与下调了Bcl-2,同时上调Bax有关。第三部分氯丙嗪可能通过下调癌基因CIP2A、c-Myc介导了对TNBC细胞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FAM60A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目的:探讨FAM60A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140例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34例癌旁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M60A蛋白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FAM60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进行
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乳腺癌,其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而化疗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是一种趋势,多药联合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从而在降低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同时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并且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联合紫杉醇对TNBC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1)采用CCK8法评价单药PA-MSHA、紫杉醇及两药联合对TNBC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PKM2)和Notch1在人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体外培养的结直肠癌细胞系RKO和HT29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1.收集66例经我院病理活检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手术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收集手术标本中PKM2和Notch1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
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胆管癌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构成及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胆管癌和胆总管结石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于ERCP及外科手术中收集患者胆总管胆汁样本,进行DNA提取和16S rRNA测序,分析胆管癌患者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构成及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胆管癌患者15例(肿瘤组)以及胆总管结石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样本细菌检出率均为100%,胆管癌患者
研究目的 胰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及部分中期患者未见特异性临床症状,往往发现时已成晚期,难以手术治疗,同时,其化学治疗的疗效常常不佳,故病死率较高。REG基因是Ca2+依赖性凝集素基因家族成员,其编码的蛋白属于小分泌蛋白。REG蛋白在炎症时分泌增多,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能力,与各种恶性肿瘤的关系密切。其中,REG3G蛋白具有调控细胞凋亡,调节肿瘤内环境,平衡机体肠道菌群的能力,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机器学习相关原理对膀胱癌的免疫分子亚型及免疫逃逸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并探索亚型与免疫相关特征的相互联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ic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膀胱癌转录组数据及单核苷酸变异(simple nucleotide variation,SNV)数据,样本包括412个肿瘤及19个癌旁组织,数据提取和后续分析均使用R 4.0.
目的:研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是否通过失巢凋亡抵抗来影响胃癌的侵袭及转移能力,进一步探讨PAI1是否通过能量代谢途径调控胃癌失巢凋亡抵抗。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PAI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并预测其在胃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的方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淋巴结中PAI1的表达水
背景与目的: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胆道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近年来CCA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由于疾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临床指标,大多数CCA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因此,探究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筛选和验证胆管癌新的诊断及预后标记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现竞争性内源RNA(compet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定量评估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EpCAM在结直肠癌方面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文在线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检索英文在线数据库(Web of Science、Embase、Pub 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完成后,将文献分类导入Endnote X9,并按照文献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白蛋白(C-reactive Protein/Albumin,CRP/Alb)比值(CAR)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预测作用,并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并发症将其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分析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CAR值与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