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军在“九·一八”事变后创作的展现东北农民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和随后创作的《第三代》整体上以从空间到时间的叙事方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东北农民的生活状态。首先,从整体上看《八月的乡村》和《第三代》以从黑土地的地方色彩到黑土地的农民生活的叙事构筑了特定的黑土地地方空间。一方面,作品以东北自然环境和东北风俗两个层面展现了黑土地的地方色彩。地方的差异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以东北为背景的《八月的乡村》和《第三代》在叙事内容中呈现的自然环境,以及在自然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东北民俗文化皆展现了黑土地的地方色彩。另一方面,作品以东北农民在乡村和城市的不同生活方式展现了特定时期黑土地的农民生活。在独特的生存环境中,东北农民在封闭的乡村世界除了农耕渔猎的传统生活之外还形成了胡子的生活方式。同时,部分东北农民在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从乡村来到城市形成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其次,《八月的乡村》和《第三代》以从农民到胡子的群像塑造和从现实到历史的场景展示将其构筑的黑土地地方空间纳入时序变化中,形成了从空间到时间的叙事变奏。一方面,作品在农民和胡子的塑造中融入了东北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反抗的变化。在禁锢的生活空间里无论是普通的东北农民还是另一类特殊的农民即胡子皆以充满原始色彩的暴力反抗抵御种种压迫。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他们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先后以自觉的姿态加入抗日斗争,从而呈现了东北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反抗的变化。另一方面,作品在现实与历史的场景展示中反映了特定时期东北农民的成长历程。如果说《八月的乡村》以东北农民抗日斗争为内容反映了东北当下的现实环境,那么《第三代》则从历史的角度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东北农民漫长的觉醒过程,从而与《八月的乡村》一同呈现了近半个世纪东北农民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