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神经性疏螺旋体病的致病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回归热神经性疏螺旋体病(Relapsing fever Neuroborreliosis,RFNB)是由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综合征。RFNB类似于感冒,诊断时很容易与病毒性感冒混淆,因此很多时候会因为延误治疗而造成严重的后果。研究发现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小鼠后,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T淋巴细胞有关,然而,其确切的致病机制还不清楚。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已建立的RFNB小鼠模型进一步探究其致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建立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经腹腔注射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C57BL/6野生型小鼠,通过分析菌血症和螺旋体特异性IgG、IgM抗体的水平,确定回归热疏螺旋体在C57BL/6小鼠体内的感染情况;通过神经症状的观察、脾脏和脊髓组织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多因子分析检测,进一步分析C57BL/6野生型小鼠感染回归热疏螺旋体后的炎症。2.分析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C57BL/6野生型小鼠后引起的转录表达变化:于感染后第14天,取脊髓进行转录组检测及分析,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转录组结果的准确性。3.分析IL-17信号通路的缺陷对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首先分析IL-17A基因敲除(IL-17A-/-)小鼠经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后的菌血症的变化,并通过ELISA评价回归热疏螺旋体特异的IgG、IgM抗体水平,以确定IL-17信号通路缺陷对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和复制的影响;再通过直接观察症状、脊髓组织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炎症的变化;最后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中ZO-1蛋白表达的影响。4.分析阻断IL-17信号对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C57BL/6野生型小鼠后,每隔7天通过腹腔注射IL-17A中和抗体进行治疗,以注射IgG抗体同型对照的C57BL/6野生型小鼠和未处理的IL-17A-/-小鼠为对照,首先通过检测菌血症、IgG和IgM抗体水平、神经症状观察、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IL-17A中和抗体治疗后的C57BL/6野生型小鼠体内炎症变化情况;再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分析治疗后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结果:为了探索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我们首先建立了小鼠模型:5×l04个回归热疏螺旋体经腹腔注射C57BL/6野生型小鼠后,出现了“回归状”的菌血症、螺旋体特异性的IgG和IgM抗体、脾脏和脊髓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血清中多种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此外,感染后的小鼠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且发病率为100%,表明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诱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接下来,通过进一步分析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转录组的变化,结果发现,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后的C57BL/6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多种基因表达量上调,且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多种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被激活,受IL-l7调控的Cxcl5、Cxcl2、Ccl7、Lcn2和Il6等基因表达量上调。另外,通过GSEA分析发现感染后表达量上调的基因与IL-17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显著富集。这些结果表明,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包括IL-17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提示IL-17信号通路在回归热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用IL-17A-/-小鼠进一步探索IL-17信号通路在该疾病中的可能作用。结果发现,IL-17信号通路的缺陷不影响回归热疏螺旋体在其体内的复制增殖和螺旋体特异性IgG、IgM抗体的产生。然而,IL-17A-/-J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和神经症状显著减轻,且感染后的IL-17A-/-小鼠紧密连接蛋白ZO-I的表达量与感染前相比没有明显改变。这些结果表明IL-17信号通路在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关键作用。最后,本论文探索了阻断IL-17信号通路是否可以治疗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IL-17A中和抗体治疗处理的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的野生型小鼠。结果发现,阻断IL-17信号通路能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并且改善回归热疏螺旋体诱导的神经症状。进一步分析发现,IL-17A中和抗体能抑制感染引起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这些结果表明,阻断IL-17信号通路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症状。结论:本论文研究通过运用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转录组测序分析、多因子分析、基因敲除小鼠和抗体阻断等方法,探索了该病的致病机制,发现了 IL-17信号通路在RFNB的致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并且验证了靶向IL-17信号通路可能治疗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总之,本论文研究不仅阐明了 RFNB的一个重要致病机制,还发现了该病的一个潜在的靶向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的不断成熟使得乳腺癌获得了理想的疗效和预后,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乳腺癌可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目的:本研究首先对2019年西双版纳景洪市登革热疫情的感染人群进行分析,并对从感染DENV-1型别的登革热患者血清内提取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全长进行进化分析,探究登革病毒流行株的传入来源。同时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DENV-1和DENV-2野毒株通过梯度降温培养进行减毒,测序得到氨基酸突变位点,通过AG129幼鼠模型来分析经低温培养适应后的候选减毒株和野毒株的毒力变化。方法:对201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景
研究背景尿液是一种容易获得、具有无创性取样的临床体液样本。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尿液中含有数千种蛋白质,是各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来源。衰老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老年人尿蛋白组的变化有可能反映衰老的生理过程。因此对衰老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了解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变化,可以为后续的衰老机制研究及标志物研究提供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14名健康男性及15名健康女性,按年龄各分为3组(20
研究背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自2001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才开始将MDS归类为肿瘤,MDS现已被认为是常见的血液肿瘤。动物模型是用于建模和研究人类疾病的强大且有力的工具,并且是
第一部分 全基因组分析鉴定2010-2019年中国大陆丙型肝炎病毒重组事件和正向选择位点背景: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全世界约有七千一百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患有慢性丙型肝炎,从而导致每年近四十万人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中国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评价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CD14、单核细胞HLA-DR、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白介素-17A、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对感染及重症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及90例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EDTA抗凝外周静脉血分别用于细胞膜表面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检测。通过中位数、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
目的1.分析肿瘤患者意外抗体的分布特点,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治疗,研究影响肿瘤患者意外抗体产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能够进一步指导临床医护和实验技术人员对高危因素的重视,综合分析并尽早识别、确认患者可能存在的同种抗体,进而积极治疗,降低免疫性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危害,保证临床输血的有效、安全。2.总结肿瘤患者意外抗体鉴定实验结果,寻找抗体鉴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意
研究目的分析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的患者惠及情况及患者癌症相关医药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总结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制定更为公平、高效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创新抗癌药物公共保障政策提供证据。研究方法基于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结算系统的真实世界医保支付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
背景及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超过80%的患者自然病程中须经历手术治疗。研究显示即使患者经历手术,约1/3的患者仍然有再手术的风险。而C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以及药物对再手术影响尚有待提供更多数据,以利于未来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疾病进展。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分别探究CD术后临床、内镜、影像学和再手术的累积复发率,以及以再手术为结局探究独立危险因
目的:导尿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处置方式,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经由尿道将导尿管插入到膀胱,引流出尿液的技术。术后留置导尿管,有利于预防尿潴留以及解决排尿困难。留置导尿管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置管可因刺激出现紧张、心率加快、烦躁、疼痛、血压增高等不良反应。临床上为避免患者术前留置导尿管引起的疼痛不适等症状,多采用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管。但此方法只能短时缓解插导尿管引起的膀胱及尿道刺激症,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