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以其精美提炼的语言应用和惟妙惟肖的情感表达为世人所认可,因此,长期以来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中成为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抒情散文则以它“形散而神聚”的独到形式体现和美感传送在散文大家庭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从某种程度而言,抒情散文可称得上韵律诗歌和叙事小说的结合产物,也可以说是抒情散文的作者凭借他优美的语言特质带领读者体验他细腻的感情世界。以唯美主义作家著称的王尔德,用词精雕细琢。他的多部文学作品都已经被译为汉语,受到中国读者的普遍好评,在中国文学界极具影响力。《自深深处》是他的抒情散文的代表作,该文集中反映了他的文笔特色和魅力。因而,毋庸置疑,读者定会从中领会到各种美的体验。然而,同时也正是这些别具一格的语言应用和复杂多变的结构组织,给跨语言的翻译家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朱纯深所译的《自深深处》为研究语料,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检测原则,从两个方面描述了作为翻译主体的朱纯深面对翻译客体的抒情散文文本:首先在形式美学体系层面,即文本的音、词汇、句子、段落的各个语言层面上,如何有效地实施了英汉翻译的审美再现,其次检测他在情感、意境、意象等非形式审美系统,即心理层面的审美要素再现。此外,有必要说明的是尽管本文试图从两条线路详尽阐述译文中的所有美学元素的再现情况,但是实际操作无法做到全部细化诠释,只能用以点替代面的原则处理语料,这便形成文本的解释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朱纯深的汉译本《自深深处》无论在语言层面审美再现还是心理层面的审美方面都很大程度取得了译文审美理念的转换再现。同时也解释了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审美主体包括译者和译入语读者的审美心理特征和接受心理是译者处理差异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朱纯深的译本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抒情散文的跨语言翻译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对这一领域的审美再现研究的帮助定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