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角下对《孔子的智慧》的“间性”特征的探析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pirit_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翻译互文性问题的回顾和评析,发现翻译界对于翻译互文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本间关系的研究上,而对主体间和文化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翻译的互文性理论体现在主体上,叫做主体间性。在翻译主体间的研究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译者的地位,绝大多数都局限在“仆人”的角色当中。对于译者的翻译思想以及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方面,一直得不到广泛地重视。本文拟从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主体不同的性质,将其重新定义为创造主体、翻译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三者在翻译过程中构成平等的主体间的关系。从而证明翻译不再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服务,而应该是主体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主体间性在文化中的表现,叫做文化间性。众所周知,语言,文化,翻译三者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在对文本翻译的过程中,除语言间的转化,更是文化间的转化。因此作为译者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功底,更需要精通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从而使两种文化间能够进行和谐的对话和交流。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和其著作《孔子的智慧》为个案分析。林语堂成功地协调了原作者主体和目的语读者和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编译《孔子的智慧》过程中,致力于翻译主体间和东西方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体现出“间性”特征。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面对主体间和文化间的差异。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原语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来协调译者,原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以及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存在的冲突,误解和差异。
其他文献
为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从党的十六大开始,逐步提出城乡统筹规划。在这个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地政府根据自身现状,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发展发展模
风电安装船支腿模型桩试验主要研究在拔桩移船时模型桩受到的上拔阻力,文章主要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分析辅助水力减阻系统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水力减阻效果,为1 000t 自升
自从198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语言技能损失研讨会”以来,与语言习得相对应的语言损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经过三十多年的
140例 IgA 肾病患者自肾活检后随访6~72个月(平均21个月),其中25例(17.9%)发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2.9%)进入终末期肾衰。本文资料表明,激素治疗可减少 IgA 肾病患者的尿蛋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