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棋是一种竞技性游戏,在古代又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自汉班固撰《弈旨》以来,中国围棋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且不少都是文人所为,如马融、沈约、皮日休、苏东坡、王世贞、袁枚、李渔等。而到20世纪,一方面,围棋被纳入到体育竞技体系中,逐渐丧失了“艺”的身份;另一方面,20世纪中国知识谱系,呈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受西方艺术分类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艺”与“文”,逐渐被西方意义上的“艺术”与“文学”所取代。中国棋论与文论及其他艺术理论在价值取向、话语方式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当代琴、书、画、诗、文研究者众,独棋艺研究成果寥寥。琴棋书画都是在中国文化这一参天大树中生出的艺术之果,他们与中国文艺和文论、艺论也有着共通性话语,但又各有其特点。本课题试图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一方面发掘中国古代围棋及棋论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美学内涵,另一方面将围棋及棋论放在中国文化及文学、艺术理论的大系统中,探讨它与中国传统文、艺及文论、艺论的关系。从而既初步建构中国围棋美学,又为中国文论、艺论研究提供—个新的参照。本文绪论概括本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基本思路。将对中国当代棋艺研究现状的透视,放在20世纪中国艺术转型的大背景中,提出跨学科研究既要引入跨文化的视野,又需要立足于各自的“文学性”、“艺术性”。而建构中国自己,的文艺美学,需要“返本溯源”,对我们曾经拥有的文学、艺术遗产作一番清理。围棋,便是属于一种被忽视的“艺术”。本课题研究的重心在探讨围棋作为一种艺术,其意义的生成、建构过程。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弈与艺”:首先考察作为一种竞技性游戏的“弈”在中国古代是如何被纳入“艺”的体系的,它与其它“艺”的关系,20世纪,随着中国“艺术”的转型,弈之为艺又如何退场,重新回归为竞技;其次,考察“弈”JJ习‘月刁与“艺”在中国古代知识谱系中的类属及其历史流变,同时以西方之“艺”为参照探讨20世纪中国艺才里狂论话语的转型。包容了各类竞技性游戏的古代“艺术”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艺术”的转换,归根结底,乃是一种知识范式的转型。 第二章“弈与道”:探讨作为“艺”的围棋是怎样被赋予“道”的意义的,弈与天地之象,与儒家、道家之道的关系。儒家在把围棋当做“玩物”的同时,又往往把它纳入到仁义之道的体系中,道家更赋予了围棋以许多玄妙的意义。戏、技、艺,为弈之存在的方式,而道,则构成了弈之存在意义的终极依据。周天画地,希搬保德,技进乎道,弈与天道、地道、人道沟通,从而成就了“弈”之三种境界:天地之境、道德之境、审美之境。 第三章“弈与文”:具体考察围棋与中国文论及诗歌、小说的关系,不同的文学类型,怎么赋予弈以不同的意义。文,介乎道、艺之间,上以通道,下即为技。弈本为技,黑白相间而文成,依乎天理,遂成天地之文。弈与文,也就取得了沟通。而中国传统的诗歌、小说等,多有关于围棋的吟咏、描写,在不同的人笔下、不同的文体中,弈也呈现出多种面貌。古典诗词中的围棋趋向于雅,小说中的围棋则更多地体现了围棋的俗的一面。 第四章“思与言”:清理中国古代棋论的思维与言说方式,棋论与中国艺论和文论,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言说规则、文化精神上的联系与差别。中国古代棋论有着两套话语:道与术,它们分别对应于两种思维:玄象与数理,这背后又隐含着两种文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古代棋论中关于“术”的话语,所体现的数理思维方式,及其围棋在被雅化时其本质的俗的一面,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它们恰洽更体现了棋艺的独特性。道与术,玄象与数理,雅与俗,它们相反相成,共同建构了弈之丰富复杂的意义。 第五章“游戏精神与艺术精神”: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背景上,考察东西方游戏与竞技、艺术的关系。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艺术精神。弈与其它艺术相通,而弈又是一种竞技性游戏,这决定了它之为“艺”的独特性。围棋是一种对话性艺术,对弈、观者、场域、棋谱之为文本、棋评,作为一场有始有终的游戏,同时它也构成了艺术之创造、观赏、品评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弈境与艺境相通。以“气”为本、以“入神”为上品、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冲突中的和谐,正构成了围棋的艺术境界。 本课题研究基本上属于一种跨学科研究。跨学科对话,理解与沟通的前提是对各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概念范畴、话语规则的梳理。各类艺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把握、表达,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在比较研究中,首先便需要先清理其概念范畴,有哪些是共通的,哪些是各自独特的。中国棋论与其它艺术理论,它们同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很多话语是相通的,如道、气、形、象、意、阴阳、机、玄、妙、神、动静、虚实、奇正、理数、体用……问题是,同一概念范畴,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其具体内含又是有差异的。围棋被称为“手谈”,这决定了它是一种不用文字、言语的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