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而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趋频繁。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就已经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明确要求。鉴于此,本研究以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跨文化交际学为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促使英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反思外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育特别是忽视母语文化教育的问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纷纷从各个领域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他们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关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外语教学不再仅仅关注语言训练本身,跨越不同文化进行交际的过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理论语言学的限制,把语言本身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忽视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间的交往不断发展和深化,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逐渐成跨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屡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的讲授,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也大量涌现。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和模式还处在不断探索中。我国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的外语教学研究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目前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多集中于单向研究,特别是英美文化导入的研究,有关于中国文化输出的研究往往被忽视;更少有研究关注于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双向导入研究。因此,这些理论性或应用性研究虽然是比较成功的,也从某些方面探讨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关文化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但是却没有全面的阐述文化双向导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结果导致很多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没有中国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际就变成了单项文化流动,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文本为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是怎样的?第二,文化双向导入模式是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本研究分别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和在大学在读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来自吉林省各高校50名在职英语老师和吉林大学2010级190名本科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50份(教师用)和187份(学生用)。调查结果显示了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情况:教科书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文化知识—英语国家的文化仅被当做背景资料偶有提及,而中国文化知识则鲜有涉及;英语教师会根据个人的选择在课堂上讲授零星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而中国文化知识则少有老师用英语讲授;英语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希望在英语课堂上对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和学习。为了解答第二个问题,本研究进行了实证研究。吉林大学的190名2010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了实验,其中动物医学二班和农林经济管理的97名学生被选为控制组,物流管理二班和农学的93名学生被选为实验组。两组学生的性别比例,学习英语的时间和高考英语分数均没有显著差异。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参加两次测试:前期测试和后期测试。两次测试的内容和难度相似。试卷分为文化常识,交际常识和技能,跨文化交际意识三部分,满分为100分。本次试验表明,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语言训练为主,文化教学却关注不够,尤其是中国文化教育则几乎是处于空白的状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时常出现。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文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文化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化教学不仅仅是指英美文化的导入,还应该包括中国文化的输出,即采用文化双向导入的教学模式,坚持两种文化兼容并举。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前测中并无显著差异,而在后测中实验组的成绩明显好于控制组。于此可见,在初始条件相等的情况,文化双向导入的教学模式比以语言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虽然本研究在很大程度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仍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作者希望通过本文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双向导入的重要性,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外语教学领域对于文化教学特别是母语文化教学的更多关注,从而为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