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城南是南京的根,虽然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保护历史风貌的重要性,但是在推进保护工作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历史文献、古地图、历史地图、明清文人实景山水绘画、历史航拍图、地籍图等相关资料的分析,对地块内历史街巷和空间进行总结。然后针对地块内的重要历史空间和明清诸园进行定位和边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凤游寺、凤凰台、下瓦官寺的空间布局进行复原推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文也试图为城市历史街区的规划和设计寻找到一种能够保护历史街巷、重要历史空间和传统肌理的方法。第一步,本文分析了古地图和民国时期测绘地图,梳理了地块内的历史街巷结构。通过与现状街巷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获得了现存历史街巷的结构,并对地块内的街巷进行了复原。复原后的街巷结构构成了整个地块的框架。第二步,本文通过对古地图和民国历史地图出现的历史空间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在考证地图和文献的准确性的同时总结出了地块内曾经出现的历史空间。然后,我们对地块内的重要历史空间进行了历史沿革的梳理,并通过时间轴的方式进行展示。最后,从文献记载、明清实景山水绘画、GIS建立高程模型以及现状地形这三个方面对重要历史空间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和定位。重要历史空间是地块的节点空间。第三步,本文在重要历史空间的定位基础上,通过对1929年南京市卫星图和1936年南京市地籍图的比较,分析和总结重要历史空间和明清诸园的边界。边界的确定将地块在街巷结构的基础上在此进行划分,肌理形成的重要基础。第四步,本文选取地块中的寺庙空间进行研究和复原。首先,笔者对《金陵梵刹志》中明代南京寺院的空间布局进行对比,了解和总结其基本空间布局形式和佛殿配置,为凤游寺、下瓦官寺的布局分析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研究《金陵梵刹志》和相关文献中对两寺空间布局的记载,研究其殿宇配置和布局,并通过CAD和SU等手段对其进行空间布局进行复原。本文认为,建筑的填充是在地块划分的基础上对肌理的细化,所填充的建筑须满足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格局,才能使生成的肌理保持传统肌理的形态特征。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两方面。微观上,本文通过对南京门西凤游寺地块的历史研究的史料整合,梳理了地块历史街巷,对凤凰台、凤游寺、下瓦官寺、保宁寺、杏花村等重要历史空间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并对重要历史空间和明清园林的民国边界进行分析和界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凤游寺、下瓦官寺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有依据的复原。宏观上,本文为城市历史街区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一种基于历史考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