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自上世纪中期产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机器是否能够具有思维”这一问题早在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之前就已存在,如今伴随着类人机器人的发明,再次引起逻辑学、哲学、科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学者的思考。本文从“机器是否能够具有思维”这一问题出发,对人工智能产生的背景和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并将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整理分析。本文的重点在于对塞尔“中文房间”思想实验进行考查和研究,探寻其思想实验是否具有逻辑论证上的结构支持,进而证明他在批判强人工智能观点上的有效性,同时还将对与这一问题相关的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释。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对塞尔的逻辑思想进行详细的介绍。从第二章开始对“中文房间”思想实验产生的背景理论进行了介绍。作为“计算机之父”,图灵认为,计算机程序和人脑在结构上是类似的,主张“程序即心灵”强人工智能主义支持者也认为,计算机程序同人类心灵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塞尔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并因此而设计出“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本文在第三章对“中文房间”思想实验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实验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逻辑上的分析。塞尔“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其提出后,立即遭到了众多强人工智能理论支持者的反对,塞尔对他们提出的反驳论据一一进行了回答。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塞尔“意向性”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概念的澄清和梳理,其中“意向性”理论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塞尔对“程序即心灵”这一观点的批驳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向性”概念给出的理论支持。笔者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阅读了相关著作,并运用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