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谷驿地区长6储层勘探开发程度高,油水分布关系复杂,相应的开发规律及驱油特性均发生了改变,致使对应的注采矛盾突出且采收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甘谷驿油田T80和T157两个井区综合分析,对研究区长61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展开深入细致地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恒速压汞等实验从定性到定量地分析微观孔喉结构;利用核磁、相渗及水驱油等实验综合表征微观渗流特征;同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评价储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对生产动态的影响。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甘谷驿地区长61储层整体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8.45%,渗透率平均为1.1×10-3μm2),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非均质程度较强;成岩作用强烈,且压实(压溶)作用、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等对物性及储层孔喉结构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2)长61储层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发育有残余粒间孔及次生溶蚀孔,同时孔隙多是以组合型式存在,其中溶孔-粒间孔含量最高且对孔隙的贡献最大;T80井区的面孔率相对于T157井区较高(分别平均为3.12%和2.85%);长61目的层喉道类型主要为点状、点-片状喉道。(3)不同孔隙结构之间孔隙特征差别不大。然而,对应喉道及孔喉比之间差异明显,反映出喉道特征及孔喉间连通配置关系是造成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可知,T80井区对应孔隙类型相对略好于T157井区。(4)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甘谷驿地区长61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相对较低(平均为34.27%),两相共渗区范围偏窄,油水间干扰程度较大且渗流能力较弱,驱油效率较低(平均为25.76%)。储层的渗流特性主要受控于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相应的可动流体主要分布于连通程度好的大孔喉内。通过对不同孔隙结构单井生产动态资料的分析,表明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开发生产的主要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