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分析陆海军新兵幽门螺杆菌(Ho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影响因素,其次研究新兵H.pylori感染、吸烟、饮酒,饮食习惯等与应激性上消化道病(Stressinduceuppergastrointestinaldisease,SIUGD)相关性,以及血细胞、血清因子等在应激性上消化道病中的预警作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dyspepsia,NUD)为常见的应激性上消化道病。 方法:1.H.pylori流行情况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整群抽取内蒙陆军和舟山海军共18个点人群,累计调查人群1800例。采用北京大学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设计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涵盖了包括近六十二个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相关的因素,如出生籍贯、年龄大小、婚姻状况、文化教育水平、入伍前生活环境、吸烟、饮酒嗜好及药物服用史等(具体情况见表1);所有研究组人群都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目前H.pylori感染现状。该检测方法结果若为阳性,我们考虑新兵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为阳性。 2.应激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发病情况调查及相关预警因子分析:2.1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整群抽查对其发病情况及相关发病因素进行调查,在某部9个点进行调查,累计调查900名新兵。根据罗马Ⅲ标准入组研究人群,剩余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及对照组都同时完成消化不良问卷研究表及消化不良症状自评量表(具体内容见表2);2.2相关预警因子分析:H.pylori、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血糖(BloodGlucose,BG)、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AMY)等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相关性:对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上述血清进行检测,最终明确其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的预警作用。 3.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中所有统计学数据均应用SPSS-17.0分析,H.pylori感染率采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血细胞及血清因子数量用(x)±s表示,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al回归分析,P值<0.05为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结果:1.H.pylori流行情况研究:有效纳入1655例(92.0%,内蒙陆军800名及舟山海军855名)完成上述两项调查,H.pylori感染情况:陆军:47.4%,海军:46.0%,H.pylori总感染率为46.7%,内蒙陆军人群的13C呼气试验阳性356例、舟山海军人群13C呼气试验阳性393例;家庭人口数为有害因素,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呈显著正相关,使用洗洁精、第一次饮酒年龄、进食水果前是否削皮为保护因素,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呈显著负相关,屋内养的动物、文化程度、饭前洗手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不密切。 2.应激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发病情况调查及相关预警因子调查示: 2.1应激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有效纳入497例,皆为年轻男性新兵,最终纳入104人(11.56%,104/900)符合罗马Ⅲ标准作为研究组,余393人为正常对照组。其次,研究的青年新兵完成NUD症状自评表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调查问卷结果可知:研究组H.pylori感染阳性人群数远高于H.pylori阴性人群数,同时进一步与对照组对比表明,对照组H.pylori感染率远低于研究组,P值<0.05;年龄越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发病率越低,P值<0.05;有饮酒嗜好的人群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发病率远高于无饮酒嗜好人群,P值<0.05;家庭人口数越多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发病率越低,P值<0.05;余下指标差别未达统计学意义,P值>0.05;民族、血型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相关性分析:由结果可以看出O型发病率远大于A型、B型、AB型,但是差别未达统计学意义,P值>0.05;汉族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发病率稍高于少数民族,但是差异同样未达统计学意义,P值>0.05. 2.2预警因子调查:AMY(t=2.306,P值=0.022)、PGⅡ(t=-2.195,P值=0.022)、PGR(t=3.721,P值=0.000),以上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清水平差异达统计学意义,P值<0.05;研究组血中PGⅡ高于对照组,AMY及PGR含量远远低于对照组。WBC、CRP、PLT等指标血清水平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值>0.05. 结论:1.H.pylori感染与家庭人口数、使用洗洁精、初次饮酒年龄、进食水果或蔬菜前削皮等有关,控制相关风险因素能有效控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2.NUD发病率:11.56%,H.pylori、年龄、饮酒嗜好、家庭人口数与其发病密切相关;NUD人群血清P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水平,AMY及PGR血清水平远远低于对照组血清水平,AMY、PGⅡ,PGR水平对青年新兵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病率具有预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