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社会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学继续发展所必须要关注的理论范畴,中国的社会思想容纳众多,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究其本质,社会思想其来源在于社会实践的实施,以及由于社会实践所出现的社会制度等社会规则性内容的影响,社会学的发展必须在深入探究社会思想的前提下才不至于失去内容而徒有形式。而对于中国社会思想来说,长久以来的名人志士思想几乎占据了主流层面,多集中在对于经典文集的研究和解释,忽视了民间的社会思想的研究,而本文则是源于自身多次参加丧葬仪式后的思考,作为民间社会中最为普遍也最为特殊的仪式来说,丧俗集中承载了人们对于生死的重视和尊重,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对于丧俗从来都不敢马虎,对于不同等级的人,在古代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不同层次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操作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丧俗完整的流传下来,以其独特的方式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流传于乡村,并且衍生出多种形式的“二十四拜”则是丧俗仪式中较为突出的一项,通过施拜者长达数个小时的跪拜和磕头,表达了对于逝者无尽的哀思和孝心,同时也可视为生者对于逝者的尊重和重视。而这些对于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群来说,这些传承下来的习俗,并没有太多人能够说清其起源和原因,众人对于为何行礼以及礼仪的功能也只能笼统的归纳为子女的孝敬以及长期以来的风俗习惯,而“二十四拜”的实际功用却并不局限于此,作为一项由孝心驱使,并经由跪拜、磕头演绎出的仪式来说,“二十四拜”已经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仪式本身,升华为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在部分民众看来,“二十四拜”成为了他们向先人表达思念和尊重的最直接的手段,“二十四拜”还成为了一种媒介性质的存在,将“二十四拜”和尘世间的地位、面子联系在一起,因而“二十四拜”的实行与否也成为了大家眼中身份地位的象征。“二十四拜”也不仅仅是孝的现实演绎,还在于宗族的影响,以及生活在民间人们的人伦观点体现,丧俗仪式作为宗族为数不多的集体聚会之一,受到了宗族内所有成员的重视,通过这一过程,成员可以借助“二十四拜”这一形式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提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通过这一形式作为对逝者灵魂的慰藉,在这一过程中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天地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些集体作用形成了“二十四拜”这一特殊的礼俗仪式,通过这一仪式的施行,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需要,并且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发展的功能,更是为研究民间社会思想的演变形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