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老道家是道教主要的思想渊源之一。道教的政治管理之道是黄老道家治身、治国传统的继续和发展,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人们通常对道家这个范畴作了狭隘的理解,没有看到在汉、魏以后道家与道教已经融为一体的事实,加之对道教的理解上的偏差,所以没有认识到道教文化与道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道教文化的主流乃是治国、治身的政治管理之道。这样,对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的研究长期无人问津,道教文化的这一思想面貌无由彰显。因此,对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的研究,应该是道教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努力方向,也应该成为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专题研究。 在思想学术的层面上,黄老道家是道教的前身。黄老道家的政治管理之道,按汉初司马谈的说法,实际上是以老子《道德经》为宗、广泛地吸收和融合了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优秀思想成果,围绕君主(统治者、管理者)如何治身、治国来展开其学术建构,并且把君主的修身视作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起点。黄老道家从战国中期开始,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到汉初达到完全的成熟。《淮南子》代表了黄老之学的已经成熟化和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而《论六家要旨》则对黄老道家的思想特色做出了总结和评价,是我们理解黄老道家的纲领性文献。 道教的政治管理之道,完全接着黄老道家的思想轨迹和学术传统,从帝王师的立场,为担负着治国平天下重任的君主们提供治身、治国之道。道教的政治管理之道,主要是通过历代道士(道家学者)对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家经典作注、疏、笺、证的方式来实现的。 道教主张,君主必须先修好自身,然后才谈得上治国平天下。道教为君主提供的治身之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道之真以治身”;“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君主的“重生”、“贵生”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二)“重生”并非仅是本能意义上的生命的自我保存,而是要“反’,、“复”到生命本有的清静(虚静)、至真的状态,提升生命的境界和生命的质量,这对于治国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三)君主治身,提高生命的质量必须做到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从自然无为之道出发,少其私欲,寡其欲求,不被名利权势和各种物质享乐所主宰,坚守着“身”这个根本。(四)君主治身,必须从自然无为之道出发,以柔弱、处下,“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来持身处事,从“水”、“江海”、“溪”、“谷”等“几于道”的事物中得到启发。(五)君主治身,必须做到功成事遂,不恃不宰,即治理天下、造福苍生取得了成功,但君主不自认为有功,对天下、百姓没有占有和主宰的意欲,让天下百姓自由地去生存、去发展,让百姓感觉不到有来自管理者的过多的干预和压力。 君主治身的“内圣”之道,发而为“外王”之用,就是治国安天下的帝王功业。治国安天下的功业实际上是君主个人治身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大。道教为君主设计的治国之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治国的理想目标是“致太平”,这个目标包涵了实现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存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公正,以及个人的身与心的和谐健康发展。(二)治国的方略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的。道教认为人的“正性清静、气质驳杂”,人的得之于“道”的先天本性是纯真的,但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由于气察的差异性,就有了参差不齐的表现。(三)治国的核心原则是因任自然、无为而治,顺应民心和民性,实行宽刑简政,不烦不扰。这是道教的政治管理之道区别于其它管理学派的主要标志。 (四)基于人性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道教主张以“无为”为核心,辅之以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仁义礼等手段。(五)治国必须以民为本,视民众为国家的根基;而民以衣食为本,所以必须保障民众的衣食之本才能使国家巩固安宁。为此,道教一方面提倡重农以增加物质生活财富,另一方面强调抑奢特别是统治者要尚俭抑奢。(六)道教认为治理国家尤其是一个大国,单凭君主的个人智慧是不够的,必须广纳贤才,集中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为此,道教探讨了考察和识别贤才的一系列方式方法,提出了有效任用贤才的基本原则。 道教的政治管理之道,不仅是个理论的体系,也是一种实践哲学,曾在长 2期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实践中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在中国古代管理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儒家的管理之道一起共同构筑了古代管理文化的两大支柱,与儒家管理传统成互补之势,是治国安邦的奇兵,常常在社会由乱转治和封建王朝开国立业的初期起到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己超越了时代和空间的限制,为当代人类的各项管理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对我国政府当前的职能转变和政府创新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总之,道教的政治管理之道是一个以老子思想为核心,博采众长的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体系。关键词:黄老道家道教政治管理之道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