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气体水合物技术在能源、环境、化工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应用涵盖水合物法储氢、固态储运天然气、二氧化碳封存、海水淡化以及气体分离等。水合生长动力学和水合物技术应用关系密切,然而水合物生长速率缓慢严重制约了水合物相关技术应用的发展。气体水合物的生成是一个多元、多相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其成核和生长过程主要发生在气-液-固界面,水合物的生长速率主要受到气体和水分子向水合物生长界面的传质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体水合物技术在能源、环境、化工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应用涵盖水合物法储氢、固态储运天然气、二氧化碳封存、海水淡化以及气体分离等。水合生长动力学和水合物技术应用关系密切,然而水合物生长速率缓慢严重制约了水合物相关技术应用的发展。气体水合物的生成是一个多元、多相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其成核和生长过程主要发生在气-液-固界面,水合物的生长速率主要受到气体和水分子向水合物生长界面的传质速率控制,然而界面处的水合物生长规律和主客体的传质特性尚不清晰。本文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基于微焦点X射线CT和可视反应釜等可视化手段,提出了针对不同体系的水合物生长原位观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气体水合物生长过程的实时追踪和定量表征,解析水合物的界面生长规律和控制机理,旨在拓展水合物生长动力学相关的知识,为水合物相关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支持。首先研究了单个冰球和水滴生成水合物的界面生长动力学,实现了气-水/气-冰界面处水合物生长的微观可视化和定量追踪,获得了冰球和水滴表面水合物生长的微观形貌,以及不同时刻的水合物壳厚度以及内、外径。发现冰球表面水合物的随机、非均质成核现象,水合物生成的初期受到本征动力学控制,后期受到气体的扩散速率控制。冰表面形成的水合物壳的厚度约为40~60μm,水合物壳中存在孔隙,孔隙度范围是10%~20%。水滴表面的水合物生长也分为初期的反应控制阶段和后期的传质控制阶段,这两个阶段过渡时期的水合物壳的厚度大约为40μm。在传质控制阶段,水合物壳中存在毛细管渗透现象,水通过水合物中的毛细管向外渗透,会在水合物壳外表面形成凸起,水分子通过水合物壳的向外传质是影响水合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结合本征动力学和传质理论,分别建立了水滴和冰球表面的水合物颗粒生长动力学模型,获得了水合物生长反应速率常数以及气、水在水合物中的有效扩散系数。在-15~-1℃的温度范围内,冰表面氙气水合物生成的反应速率常数为2.7×10-8~1.76×10-7 m/s,活化能为71.1 k J/mol;在2~15℃的温度范围内,氙气水合物生成的反应速率常数为5.3×10-7~1.65×10-6 m/s,活化能为56.6 k J/mol。在2~10℃的温度范围内,氙气在水合物中的有效扩散系数为1.3×10-14~1.9×10-13 m~2/s,间隙水在水合物中有效扩散系数为2.9×10-12~3.8×10-11 m~2/s。针对界面处水合物膜的传质限制,开展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以及甲醇、乙醇和乙二醇等小分子醇类对水合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发现SDS和小分子醇类都可以抑制气-液界面处水合物膜的形成,促使多孔的水合物层在反应釜壁面上形成,从而提高水合物的生长速率和水的转化率。发现SDS溶液中初始晶核的位置会影响后续水合物的生长模式,气-液-固接触线位置存在水合物晶体是水合物沿壁面向上生长的前提条件,提出了水合物和水之间较低的界面张力是水合物贴壁生长的重要原因。SDS溶液被吸附到反应釜壁面之后逐渐转化成多孔的水合物层,形成的水合物层的孔隙度范围是10%~40%,且随着过冷度的增加而减小。发现在低浓度(≤2 wt%)条件下,小分子醇类能够强化传质,促进水合物生长;在较高浓度(>5 wt%)条件下,小分子醇类会和水分子竞争形成氢键,降低水的化学势,抑制水合物膜的生成。1 wt%~2 wt%浓度的小分子醇类,既能强化传质,也能有效促进水合物生长。开展了水溶液中气体水合物晶体生长实验,揭示了水溶液中气体水合物晶体稳定生长的影响因素。发现水溶液中气体水合物晶体体积随时间线性增加,水合物晶体体积生长速率不随水合物晶体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发现提高水合物生成压力或降低温度可以提高水合物生长速率,此外,增加SDS浓度也可以增强水中的气体传质;随着驱动力的增加,发现水合物晶体从立方体形向漏斗形,再到枝晶形的形态演变规律。阐明了水合物生长驱动力以及晶体尺寸对水合物晶体形态失稳的影响,建立了水合物生长驱动力和水合物晶体形态的关系,揭示了水溶液中气体扩散控制的气体水合物晶体生长机制。
其他文献
核酸是重要的生命遗传物质,其含量的异常表达与诸多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对其进行检测可以为疾病的早期筛查、疗效监控、病理揭示等提供基础。在众多核酸检测方法中,荧光比率分析方法可以校准来自光源以及复杂环境等的影响,因而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在生命分析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相对于单一强度信号的荧光探针,比率型探针的发展相对滞后,体现在探针种类较少且普适性不高。因此,本论文以聚多巴胺(PDA)为基础,结合
材料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为了加快材料研发-应用的速度,使材料科学达成按需设计的终极目标,材料基因组计划被人们提出并实施。材料高通量实验技术是当前材料基因组计划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材料高通量实验技术可以分为材料高通量制备技术和材料高通量表征技术两个部分。其中,共沉积法高通量薄膜制备技术结构简单,无需使用掩模就可以获得成分连续分布的多元样品,且多元样品中的各元素混合充分,无需对其再进行热处理。这十分有利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杀菌、绿色环保等优点在食品安全领域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但目前低温等离子体在水果、蔬菜及肉类等方面的保鲜技术尚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如等离子体空间分布的均匀性、稳定性与时空演化特性的研究还不深入,同时还存在处理量小,实验过程长,处理效率低等缺点。低温等离子体保鲜技术根据等离子体是否直接接触被处理物可以分为直接处理与间接处理。本论文在大气压
电解水制氢技术是实现规模化氢能制备和可再生能源转换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具备条件温和、产物纯度高、环境友好等优势。为了提升电解水的能量转换效率,需要研发更具成本效益的电催化剂。基于原位生长的方式制备的镍(Ni)、铁(Fe)基阵列具备价格低廉、高效、稳定等优势,因而成为了电解水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镍、铁基阵列,从外部因素(形貌、结构)和内部因素(本征活性、反应机理)两方面入手,由表及里。针对活性位点
为达到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需要的中性束加热功率指标,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设计了束流能量为200-500 keV,引出电流20 A,脉冲宽度为3600 s的四驱动负氢离子源。为了对负氢离子源进行优化设计,本文针对负氢离子源建立三维磁化等离子体流体力学模型,对单驱动、双驱动和四驱动负氢离子源进行模拟研究。该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耦合了电磁场模块、静磁场模块和等离子体模块。为了保证三维模型
本论文以设计构筑硫桥联双金属仿生功能体系为目标,通过合理调控辅助配体的空间立体效应,精准合成一系列具有低价态、低配位数的新型硫桥联双钴配合物,并详细探究其对氢气等小分子独特的活化与催化转化功能,从分子层面为开发基于地球丰产金属的双金属协同仿生催化剂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首先,通过引入大位阻的硫醇配体,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潜在反应位点的硫桥联双钴配合物。通过溴桥联双钴前体配合物[Cp(?)Co(μ-Br)
传统的癌症化疗药物存在无靶向性、不可控释放及使用剂量大等问题,造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治疗效果差。具有肿瘤靶向能力的透明质酸(HA)作为纳米药物载体能够选择性的积累在肿瘤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利用肿瘤组织的特殊微环境,在靶向纳米递送体系中引入环境响应型的键,可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有效浓度。在化疗的基础上,引入具有较高光热转换效率的聚多巴胺(PDA)纳米颗粒,实现化疗-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铁网络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已经形成,“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正加密成型。高铁网络已从早期基于高铁站的简单单线结构,跨越到基于高铁站、高铁线路以及高铁运输组织的复杂多层次网状结构。伴随着高铁网络规模的扩大和覆盖区域的增多,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因此,确保高铁网络安全意义重大,已成为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全
同轴枪强流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具有超高速、高密度及高能量密度等特性,在等离子体空间推进、尘埃粒子加速和高温核聚变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开发核聚变能源、探索聚变能的工程应用对于解决能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磁惯性约束聚变(Magneto-Inertial Fusion,MIF)结合了磁约束方案(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MCF)的长时间约束和惯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能量密度大、燃烧清洁,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全球研究热点和科技前沿。我国南海是重要的水合物资源富集区,其商业化开采将对国家能源结构优化与能源安全保障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南海水合物储层属于泥质低渗粉砂型,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开采调控困难。目前,针对泥质水合物储层缺乏系统性研究,尤其是有效应力下泥质水合物储层渗透特性以及水合物与下伏气联采特性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利用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