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属于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耕地、林缘以及高原草地。除青海外,在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也有分布,其分布的海拔变化范围也较大(1700-3700 m)。目前,对岷山蟾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形态特征、栖息地选择和地理分布上,对其基本的生活史和生态生物学特性知之甚少,较深入的定量研究则更加匮乏。本研究的目标是探求岷山蟾蜍生活史特征的海拔变异,评价海拔尺度上的环境变化对其种群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的影响。其次,详细研究5个特定种群的行为生态和生活史特征。基于这些研究,试图揭示岷山蟾蜍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生理及行为机制。本研究采集了2013-2015年的野外数据,结合已有的2008-2012年的数据,最后对2008-2015年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工作共选取9个研究点,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工作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岷山蟾蜍的基本生活史参数,其中生活史的海拔变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配对系统的海拔变异: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岷山蟾蜍都存在偏向于雄性的性比和偏向于雌性的性大小二型性。通过对9个种群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每个种群中的配对模式随海拔的不同而变化,且同一种群的不同年间,其配对模式也是变化的。其中,4个种群在不同年间表现出大的雄性交配优势,即配对的雄性体长明显大于未配对的雄性体长(P<0.05)。除了体长,一些种群中配对雄性的前臂长、后腿长和体重也可能大于未配对雄性(P<0.05)。研究还发现9个研究点中有5个种群在不同年间表现出大小匹配的配对模式(P<0.05),即体长或体重较大的雄性和较大的雌性配对。基于前期野外性选择的试验结果,我们推测该物种大小匹配机制的形成主要是雄性配偶选择和雄性竞争的结果。此外,非随机配对模式与种群的密度、性比、繁殖时间的长度和降雨量也有一定的关系。(2)雌性繁殖投入的海拔变异:生活史理论预测环境压力不仅导致后代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而且使卵大小和窝卵数之间发生明显的权衡。为了检验这个理论,我们调查了8个岷山蟾蜍种群的生活史特征(包括身体大小、窝卵数、卵大小及总的繁殖投入),结果发现其生活史特征在每个种群间都存在不同的变化(P<0.01)。窝卵数与繁殖总量随雌性体长的变化而变化,当控制雌性体长后,只有甘南-四川6个种群的窝卵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大(P<0.01),同时这与温度结果正好相反,而青海2个种群的窝卵数反而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但不显著。卵大小与雌性体长之间无关,当控制其体长后,虽然也表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但不明显。相似的,卵大小和窝卵数之间的权衡在大多数种群内也是不明显的。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了结论:雌性在高海拔地区选择产多的窝卵数,而非大的卵,这与传统的生活史理论预测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