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MRA-DWI不匹配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所致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比较研究背景和目的轻型缺血性卒中虽然起始症状轻微,但其复发率很高,如果同时合并大血管闭塞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仅通过临床症状来定义轻型卒中,难免会掩盖患者的真实病情。相比之下,影像学方法在评估患者的预后方面则更具有优势。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仅操作简单易行,对于诊断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闭塞后缺血半暗带也有极高的特异性,且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因此我们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常规一站式CT-MRI评估,可及时分析MRA显示的闭塞动脉与DWI显示的梗死灶之间的关系。大动脉闭塞所致轻型卒中属于致残性卒中,应及时给予再灌注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大动脉闭塞所致轻型卒中患者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然而,哪种再灌注治疗方案更能使大动脉闭塞所致轻型卒中患者获益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MRA-DWI不匹配指导下2种再灌注治疗方案对急性MCA M1段闭塞所致轻型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MCA M1段闭塞所致轻型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资料。轻型卒中定义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分,MRA-DWI不匹配定义为MRA证实存在MCA M1段闭塞且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6分。根据临床决策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和静脉溶栓治疗组。主要评估指标为发病后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次要评估指标为治疗后7天内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90天时病死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不同治疗方案对转归的独立影响。研究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组19例(50.00%),血管内治疗组19例(50.00%,包括5例静脉溶栓后血行管内血栓切除术的患者);转归良好27例(71.05%),转归不良11例(28.95%).除总胆固醇水平外,血管内治疗组与静脉溶栓治疗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各项基线临床资料均无显著差异。血管内治疗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89.47%VS 52.63%;P=0.029),而7天内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15.79%VS 5.26%;P=0.604)和90天内病死率(0%VS 10.53%;P=0.486)均无显著差异。转归良好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62.96%VS 18.18%;P=0.02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管内治疗是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03,95%CI:0.015~0.714;P=0.021)。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在MRA-DWI不匹配指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是急性MCA M1段闭塞所致轻型卒中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且2种治疗方案在出血风险和病死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第二部分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睡眠结构变化以及睡眠障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背景和目的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troke-related sleep disorders,SSD)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但却常常被忽视,国外有研究指出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PSSD)的发病率为44%-78%,尤其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多见,且一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将严重影响其预后。睡眠相关呼吸障碍(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DB)是最常见的PSSD,发生率约为50%-70%,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最常见的SDB,其不仅会使卒中患者的脑血流量减少以及脑组织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且发生呼吸暂停时大脑会缺氧,促进神经功能的恶化,同时也会使卒中患者的睡眠结构发生改变。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导睡眠脑电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评估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睡眠变化,以及SDB对该类患者睡眠结构以及预后产生的影响,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经头颅磁共振(MRI)证实为急性期脑梗死,且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分的77例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时间段内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68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均行多导睡眠脑电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既往史、认知功能、睡眠情况、睡眠结构变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以及梗死部位。根据AHI将病例组分为SDB(AHI≥5次/h)组和非SDB(AHI<5次/h)组,评估SDB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睡眠结构的改变以及预后的影响,并研究不同梗死部位对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77例病例组中伴有SDB者为61(79.22%)例。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MMSE、MOCA评分显著偏低(P<0.001),PSQI评分显著偏高(P=0.004),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显著偏低(P=0.007、P<0.001),入睡后觉醒时间显著偏低(P=0.001),1期睡眠所占比例显著偏高(P=0.003),3期和REM期睡眠比例偏低(P=0.058、P=0.184)。与对照组和非SDB组相比,SDB组的1期睡眠所占比例显著增高(P=0.001、P=0.008),3期睡眠所占比例显著降低(P=0.008、P=0.014)。SDB组的90天预后显著低于非SDB组(P=0.001),且AHI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脑梗死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6,OR=1.122,95%C/:1.104-1.242)、(P=0.002,OR=6.722,95%CI:2.029-22.265)。与非SDB组相比,SDB组在脑干的发生率更高(29.51%VS0,P=0.002),不同梗死部位对睡眠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但与大脑皮层、皮层下、小脑梗死相比,脑干梗死患者AHI更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睡眠结构产生影响,并会导致SDB的发生,且卒中后SDB也会造成卒中患者睡眠结构紊乱,并影响患者的预后。SDB组在脑干的发生率更高,但不同梗死部位对患者的睡眠结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