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新写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始于80年代,作为新的文学思潮,它包括文学创作和相应的文学批评。80年代的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向时期,逐渐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国家向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转向,即由传统的以政治阶级文化观念为主导的精英文化向市民社会中以普通大众个体为倾向的大众文化。市场经济的形成导致文学对读者需求的重视和依赖,市民社会的产生导致文学对大众审美的关注和信仰。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新写实主义文学中最热潮和成果最丰富的板块,它既是对传统写实主义文学的超越,又是对先锋文学、自然主义等的继承和创新,它们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实践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新写实主义小说关注市民社会中的普通大众,以平民视角、大众审美为切入点,叙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平凡人生,达到写实文学的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可以说这是对以往写实主义文学的突破,比如报告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等,它们的写实尚且存在以主观意识为先导的成分,而新写实则是过滤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和意识,作者本着对生活的如实叙述的态度,进行还原性的创作。在具体表达方式上,作者创作时的零度情感介入、客观冷静的写实笔法;内容上,关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琐事、平凡人生、作为生命个体的自然欲望和心理活动等;审美上,拒绝崇高,拒绝主流意识形态,拥抱原生态生活本身,重新打量作为生命体的人的自然欲望和品格等,不以任何道德观念、政治评判等来压制其自然欲望和心理、情绪等。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倾向,既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超越和创新,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局限,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这是由于认知的前逻辑因素和新事物的不可预知性,即评论任何新事物,其理论逻辑都是以旧的为起点,新事物本身具有不可预知性。新写实主义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原生态还原,其超越性、包容性、开放性使其具有新特点和新生命力的源泉,打破传统现实主义的局限,给文学创作以无限广阔的视野和诗性张力。然而,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即新写实的写实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写实,因为任何文字都具有主观倾向性,怎样的文字培养怎样的读者,因此,新写实的大众化文字是否就是这个时代的引语?答案是否定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创作上对读者大众的迎合是其市场生存的前提,那么这种付出是否是对艺术本身的不遵守?是否造成文学的商品化倾向?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