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作为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如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发生破裂引发血栓形成,这些心血管疾病就会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十分的复杂,对于易损斑块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措施,因此针对其发病机制,选择有效的药物,防止斑块不稳定,是预防因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基本手段。近年来许多报道显示,斑块的血管新生与AS病变的进展和斑块的易损性关系密切。大量的外膜滋养血管增殖,继而延伸入内中膜导致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是人类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AS斑块内新生血管是在病理情况下生成的不成熟的血管,仅具有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间连接疏松,且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异常;而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无成熟的周细胞及平滑肌包绕。由于新生血管的机能不全,通透性和脆性明显增加,易于发生渗漏,血管内红细胞和炎性细胞不断渗漏至斑块内,斑块的脂质内核迅速增大,使AS斑块易损。因此,斑块内炎性新生血管的数目越多,斑块易损性就越高。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平衡稳态是多种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共同调节的结果。促进血管新生的因子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它们的受体等。其中VEGF-A、FGF-2和PDGF-BB及他们的相关受体(VEGFR-2、FGFR1和PDGFR-β)发挥了重要作用。VEGF家族及其受体是调控血管新生的关键因子,VEGF-A/VEGFR-2信号途径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渗透,是刺激血管新生的主要方式。FGF家族已知至少有20个亚型,其中FGF-2是首个证实可以调控血管新生的因子,而FGFR-1是其高亲和力受体;FGF-2/FGFR-1信号途径在损伤修复、血管新生和组织再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DGF家族主要包含5种二聚体及2种相应受体,已有研究认为PDGF-BB和PDGFR-β在促进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功能性血管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他汀类药物在降脂、抗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和斑块稳定性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报道,大剂量他汀治疗可以使冠心病患者受益更多。通心络是我国近年来研发的中成药,临床上用于心绞痛和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已有实验证实,通心络在易损斑块兔AS模型中,有抗炎,调节血脂,抗氧化等稳定斑块的功效,其效果同辛伐他汀类似。然而在AS斑块内血管新生方面,尤其是通心络对多种血管新生因子的系统研究还少有报道,本实验选择阿托伐他汀作为对照药物,在兔AS模型中,通过观察通心络对三种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其相应受体:VEGF-A/VEGFR-2,FGF-2/FGFR-1,PDGF-BB/PDGFR-β 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究通心络对斑块内血管新生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目的:1.研究通心络及阿托伐他汀对多种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其相应受体(VEGF-A/VEGFR-2、FGF-2/FGFR-1、PDGF-BB/PDGFR-β)表达的影响。2.阐明通心络及阿托伐他汀对斑块易损性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3.探究通心络与他汀类药物在斑块内血管新生及稳定易损斑块方面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雄性New Zealand白兔60只,给予球囊拉伤+高脂喂养(1%胆固醇,每只120-140g/d),12周后建立兔腹主动脉AS模型。2.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成功建立模型后,随机分为6个组。Control组:球囊拉伤后自然消退组(n=10);TXL-L组:小剂量通心络组(0.15g/kg/d,n=10);TXL-M组:中剂量通心络组(0.3g/kg/d,n=10);TXL-H 组:大剂量通心络组(0.6g/kg/d,n=10);A 组:阿托伐他汀组(5mg/kg/d,n=10);AT组:大剂量通心络+阿托伐他汀组(0.6g/kg/d+5mg/kg/d,n=10)。药物干预期间普通饲料喂养12周。3.血脂水平检测:各组实验动物处死前,取耳缘静脉血,检测血清TC、TG、LDL-C、HDL-C水平。4.组织病理学检测:制备厚度为5um的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并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同时行天狼猩红和油红O染色,观察胶原和脂质含量。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用腹主动脉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CD-31单抗检测斑块新生血管的密度。分别应用α-SMCactin和RAM-11抗体测定斑块中平滑肌及巨噬细胞的分布情况。用 VEGF-A、VEGFR-2、FGF-2、FGFR-1、PDGF-BB 和 PDGFR-β抗体检测各血管新生因子在斑块内的表达情况。Image Pro Plus 6.0软件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平均光密度(IOD/Area)值。6.统计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误表示,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主要结果:1.血脂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各治疗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而HDL-C水平显著升高。联合药物组(AT组)比阿托伐他汀(A组)及大剂量通心络组(TXL-H)在降低血清TC水平及升高HDL-C水平方面效果更显著。2.斑块内-中膜厚度(IMT)中、大剂量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以显著减小斑块IMT。3.滋养血管密度测定:中、大剂量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以显著血管外膜的滋养血管密度。4.组织病理学:与Control组相比,大剂量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TXL-H、A、AT组)斑块的巨噬细胞及脂质含量明显降低,各治疗组平滑肌细胞含量明显升高;而只有联合用药组的胶原含量明显升高。易损指数检测显示,中、大剂量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TXL-M、TXL-H、A、AT组)斑块易损性显著降低,其中联合用药组(AT组)易损指数降低更明显。5.免疫组织化学:与Control组相比,中、大剂量通心络、阿托伐他汀和两药联合应用(TXL-M、TXL-H、A、AT组)均可明显降低斑块内 VEGF-A、VEGFR-2、FGFR-1、PDGF-BB及PDGFR-β的表达水平,而只有大剂量通心络组(TXL-H组)和联合治疗组(AT组)可以明显降低斑块内FGF-2的表达量。其中联合治疗组(AT组)对VEGF-A和PDGFR-β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单药治疗组。6.相关性分析: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VEGF-A、VEGFR-2、FGF-2、FGFR-1、PDGF-BB和PDGFR-β与斑块的易损指数(VI)及斑块的滋养血管密度(VVD)均呈正相关。而VVD与VI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本研究发现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均能降低血管外膜的滋养血管密度及斑块易损指数。2本研究证实通心络及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抑制VEGF-A/VEGFR-2、FGF-2/FGFR-1和PDGF-BB/PDGFR-β等表达,从而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稳定易损斑块。3本研究发现大剂量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联用抑制斑块内VEGF-A、FGF-2及PDGFR-β表达及降低易损指数的作用均优于单独应用通心络或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