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期研究中,应用珍汕97B/密阳46的剩余杂合体(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 RHL)衍生群体,在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RM587-RM19784区间分解出不同的产量性状QTL和谷壳硅含量QTL,其中,在远着丝粒区间将控制水稻谷壳硅含量的QTL qHUS6.1和1个控制多个产量性状的QTL分别定位在62.4 kb和125 kb的范围内,在近着丝粒RM111-RM19784区间初步验证了谷壳硅含量QTL和产量性状QTL的作用。本研究针对这2个QTL区段,对远着丝粒区间的qHUS6.1进行了进一步精细定位和作用分析,对近着丝粒区间RM111-RM19784的产量性状QTL进行了进一步验证与分解,并在构建以珍汕97B为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基础上,分析了这2个QTL区段在水稻产量和硅含量遗传控制上的上位性关系和综合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针对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的谷壳硅含量QTL qHUS6.1,从前期建立的RHL衍生群体中,挑选出异质区间分别为RM4923-RM19410、RM19410-Si2944和Si2944-RM204的3套近等基因系,在田间种植条件下,测定了成熟后水稻谷壳、茎秆和剑叶硅含量。经检验各套近等基因系内不同基因型之间的表型差异、比较3套近等基因系的异质区间,将qHUS6.1定位在29.9 kb的RM19410-Si2944区域内,并确定该QTL同时控制谷壳、茎秆和剑叶硅含量,其作用方式总体上呈加性遗传,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父本密阳46。本研究为qHUS6.1的克隆奠定了基础,并为QTL精细定位材料的构建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2.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区域对每穗总粒数等产量性状呈显著作用的RM111-RM19784区间,发展了分离区间分别为RM111-RM19715和Si9337-RM19784的2套F2群体,各检测到1个控制水稻每穗总粒数的QTL,增效等位基因都来自母本珍汕97B,其中,qNSP6.2呈主效作用,与抽穗期基因Hd1共分离;qNSP6.1效应较小,位于Hd1上游远着丝粒处。同时,发展了异质区间分别为RM111-RM19715和Si9337-RM19784的2套近等基因系,验证了qNSP6.1和qNSP6.2对每穗总粒数的作用,并显示这2个QTL同时对水稻每穗实粒数和单穗产量具有显著作用,且效应方向均与每穗总粒数一致。3.为分析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RM587-RM19784区间远着丝粒和近着丝粒2个QTL区段在产量性状和硅含量上的互作关系和综合效应,从原始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中,筛选出在第6染色体短臂呈杂合或父本纯合型的2个单株,与母本珍汕97B连续回交2代后自交3代,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础上,构建得到以珍汕97B为主要遗传背景、在第6染色体短臂部分区间发生分离的群体,其性状表现总体上趋向轮回亲本珍汕97B。4.应用异质区间分别为第6染色体短臂远着丝粒区RM469-RM6119和近着丝粒区RM3438-Si9337的近等基因系,研究了这2个区段在水稻抽穗期、产量性状和硅含量遗传控制上的互作关系和综合效应。表型分布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区段对水稻抽穗期、产量性状和不同组织硅含量均呈显著作用,并在谷壳硅含量性状上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当RM3438-Si9337为珍汕97B纯合型时,RM469-RM6119区段谷壳硅含量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珍汕97B;当RM3438-Si9337为密阳46纯合型时,RM469-RM6119区段谷壳硅含量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密阳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