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地区丧葬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丧葬则被中国古代社会认为是最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丧葬的初始目的是安葬死者,经过多年的演变则成了生者对死者表达悼念和缅怀之情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政府和民间所聚焦的重社会大活动之一。中国丧葬礼俗的历史发展轨迹,始终贯穿着孝道思想和灵魂崇拜这两条主线,通过对徽州地区的丧葬研究还可以发现其承载着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关系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关系。可见不同时代各个地区的丧葬活动,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态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反应,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当时的历史。本文以徽州地方志、徽州族谱、朱熹《家礼》作为研究的基本史料和文本,同时参考徽州文书、《茗洲吴氏家典》、《东原文集》、《太函集》、《歙事闲谭》、《歙纪》等文集和杂文。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文本解读,将明清徽州地区丧葬礼俗的发展变化做了梳理。一方面,论述了丧葬习俗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演变,并结合朱熹《家礼》和明清时期的徽州地方志、族谱等资料,还原了当时丧葬礼仪的大致程序,突出了朱熹思想对徽州地区丧葬习俗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对明清徽州地区丧葬礼俗呈现的一些区域地性特色以及某些僭越逾制的做法进行探讨,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徽州地区的丧葬习俗基本上仍遵循古代儒家的礼制。同时,由于礼制总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又决定了它必然反映当时政治领域的状况。丧葬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加上来文化的渗透,其操作形态虽有损益变化,但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核却大多维持原状。丧葬习俗所固有的稳定性、保守性以及内向性等特质使其包含着的原始思维、心理意识及多种原始文化形式通过丧葬礼仪这一特殊传承方式得以承袭。可以说它是“活态”的原始文化。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历史价值。
其他文献
明清嬗变之际,学术界鉴于王学末流的空谈之风,兴起了反思王学的潮流,“由王返朱”成为一时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为了公正评价阳明学的地位、挽救其陷于空疏的弊端,孙奇逢主张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