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官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类型受到越来越多语言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随着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很多学者以这个学科的理论(如: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为依据对法庭话语进行探讨和研究。由于关联理论侧重于理论解释,而顺应理论侧重于对象的描述。为了克服上述两个理论的不足,杨平(2001)从话语生成的角度提出关联—顺应模式,在此基础上学者冉永平(2004)从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这个理论的提出,弥补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不足,其在语言现象的解释和描述方面已经显示强大生命力。它的提出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笔者收集的语料来看,目前少有人用这一新的理论来解释法官话语。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以法官庭审话语转写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对法官话语的交际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关联—顺应模式是否对法官话语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2.关联—顺应模式下法官话语交际过程如何,促进法官话语生成的策略是什么。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和历来学者在法律、法庭和法官话语方面所做的相关研究并且指出了其不足之处,然后在关联—顺应模式的指导下,运用语言学的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法官庭审转写语料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法官话语交际过程不仅是一个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而且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不断做出顺应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的言语交际过程。(2)发现了关联—顺应模式下促进法官话语生成的三个策略:对庭审语境的关联顺应;对庭审角色的关联顺应;对庭审程序的关联顺应。本研究究进一步验证了关联—顺应模式在语言现象上解释力,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法官庭审会话的生成和理解机制,更有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法官与当事人的言语交际的实质。最后,期待该研究对提高法官庭审语言的能力有些益处,同时希望该研究对研究法庭上其他人员的话语提供一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