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暴沉积在川西北地区早三叠世早期比较发育,与风暴有关的角砾状灰岩、扁平砾屑灰岩、介壳灰岩及丘状交错层理等较为常见。通过对野外剖面实测与观察,本文描述了青川大沟里剖面和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印度阶飞仙关组一段、二段,对其地层特征与沉积构造进行了相关研究,室内进行了显微薄片分析及相关测试,初期得到下列观点。(1)上扬子地区印度阶飞仙关组一段及飞仙关组二段中,广泛发育反应典型风暴沉积的多套薄层状扁平砾屑灰岩、厚层角砾状灰岩以及微晶薄层状灰岩,成因角度猜测其形成机理与风暴作用密切相关。P-T地质事件后的几百万年间,整个川西北地区处于剧烈动荡的气候条件下,较为异常的沉积构造同时反映出紊乱的古水流环境。(2)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一段风暴沉积与飞二段相比,沉积环境(背景)方面与后生动物-微生物组合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作者认为,下部竹叶状灰岩多为原地风暴沉积,微生物发育而后生动物少见;与之对应的是,上部飞二段发育的风暴介壳灰岩中明显可见大量底栖介壳生物,局部微生物发育,推测为远源风暴岩。(3)在上扬子地区西北部边缘青川大沟里剖面发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中部紫褐色泥岩夹频繁的薄层状风暴介壳灰岩,灰岩厚度一般3-10cm,薄板状或者渠槽状,显微照片中见大量腹足类、介形类、腕足类化石、粪球粒等。薄板状灰岩中发育类似泥裂的沉积构造,在岩层顶底面呈不规则四边形或五边形,实为压溶作用形成的方解石脉分割所致,早三叠世古海洋强风暴横行、高沉积速率及高丰度、单分异度底栖有壳类生物的富集是风暴介壳灰岩中假泥裂构造形成的原因。综合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等特征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对于风暴沉积特征及环境的研究分析具有广泛的地质意义。P-T生物大灭绝后,早三叠世时期气候特征异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古气候演化规律。综上所述,触发大范围砾屑沉积的风暴活动可能与当时全球CO2增多引发的全球变暖、古海洋水体条件改变,特提斯洋所处的古地理位置及当时盛行的巨型季风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