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政府体制改革中要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将政府职能由“全能型”转变为“服务型"。服务型政府要求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到政府职能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按照构建服务型政府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开始将更多的人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中去,这从财政支出的规模就可以体现出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0年的16%,增长到2012年的24%以上,进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适当”规模阶段。与此同时,公共资源也被更多的投入到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上来。但与地方政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规模相悖的是,多年来我国居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缺口并没有因政府扩大公共财政支出而缩小,“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依然不时地见诸于媒体,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仍然较低。财政支出的快速增加和产出效果之间的不匹配使得我们非常有必要考察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的实际水平以及公共财政支出效率问题。研究这些问题能够使地方政府加快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率,最终达到更多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目的。本文正是基于此,通过对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实证研究,为我国地方政府调整公共支出规模、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提供参考。一、本文的研究视角我国目前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多级财政支出体制,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支出等方面。本文研究的省级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之所以选择以省为单位,是考虑到省(市自治区)级财政是目前我国最高一级的地方财政,其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具有最高的自主性。此外,本文界定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这四大类支出是与人民群众最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第二、这四大类支出在历年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中均占据较大份额。因此,以此四大类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基础考察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具有代表性。二、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共有五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主要特色。第二章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理论分析。本章共分为两个部分:第-部分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相关理论,主要介绍了公共财政的概念、分类,并通过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地方提供公共品的必要性;之后界定了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责;最后分析了我国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现状。第二部分为效率相关理论,主要说明了效率的定义、分类以及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内涵,并简要介绍了效率评价的常用方法,最后指明了本文所要采用的方法。第三章为研究模型的构建。主要这部分围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论证。本章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效率测度方法分析,详细介绍了DEA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和SFA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各自的原理;第二部分是模型构建,在第一部分基础上介绍了本文所需要的三阶段DEA模型;第三部分是指标选择,界定了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测度的投入、产出指标以及环境影响变量。第四章是实证分析部分。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和产出进行描述性统计;第二,对比分析三阶段DEA调整前后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异同;第三,考察环境变量对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最后探究了我国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是否具有趋同性。第五章是结论部分。主要是从研究结论、相关政策建议以及本文研究的不足等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梳理。三、本文的研究特色笔者认为本文的特色主要有:第一、与以往研究主要采用DEA方法测算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相比,本文将三阶段DEA方法引入到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测算中,它能够有效的剔除因为地区经济社会禀赋的不同而对结果造成的干扰,使得测算的结果更加可靠准确。同时三阶段DEA方法在第二阶段中,引入SFA模型,考察了人口因素、地区经济因素以及地区政府因素对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第二、在测算得到各个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基础上,本文又做了两方面的拓展:一方面本文依照各地区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的不同,将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低-低”型,每种类型下引发效率缺失的原因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类型给出了不同的效率提升路径。另一方面,使用调整后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本文考察了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在全国范围内以及东西部区域内部是否具有绝对β趋同性。四、本文的主要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我国各地政府已经开始弱化自身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同时强化自身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在公共财政支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共财政支出体现出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无论在总量还是人均量上都远远多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提供了比其他两个地区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2、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前,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相当,中部地区领先1个百分点,但在调整后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提升,中部地区则大幅下降,东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值差距明显。西部地区尽管在调整后技术效率值大幅提升,但仍大大落后于其他两个区域。在引起无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东部地区的公共财政支出无效率主要由于管理水平不足引起,而造成其他两个地区的无效率的原因即有管理水平上的不足,也包括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上还不能满足该地区人民群众的需求。3、在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人口密度、地区经济水平和政府规模与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地区经济水平越高,该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就越高,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更大;政府规模大,政府通过增加行政开支来促使公共产品和服务有关部门更有效率的工作。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与公共财政支出效率负相关,预算内财政收入越大,政府在运用财政收入时的浪费情况就越严重。此外,地区居民教育水平对该地区效率有明显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地区高学历人群会加大对该地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力度。4、使用调整后的公共财政支出和原始产出考察地区2009-2012年的效率值,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间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随着时间推移有收敛趋势,但纯技术效率值不存在这种趋势。区域内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三大区域均存在效率值趋同现象,而纯技术效率只有东部地区内存在趋同,中部地区内部和西部地区内部不存在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