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不单单是语言,也在思维和活动中。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仅仅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末,Forceville等学者将一直局限于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扩展至多模态研究平台,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然而,转喻的研究相对被忽视,多在讨论多模态隐喻时才被提到。在多模态语篇中,转喻和隐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较于多模态语篇中对广告、政治漫画的研究,纪录片的研究较少。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模态语篇,记录片由语言、意象、声音等模态共同构成。本文以纪录片《鸟瞰中国》为例,结合语言学中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分类、工作机制和影视学知识,将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纪录片中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二者互动下多模态语篇的动态构建。 《鸟瞰中国》中共有126个多模态隐喻、97个多模态转喻。多模态隐喻中本体隐喻比重最高,包括五类:“人”隐喻、“A-B”隐喻、“实体”隐喻、“驱动力”隐喻、“容器”隐喻。结构隐喻为三类:“和谐”隐喻、“家”隐喻、“旅行”隐喻。方位隐喻为两类:“好”即“上”、“前面”即“重要”。 多模态隐喻中“整体—部分”转喻包括四类:“实体的典型特征”代表“实体”、“单个实体”代表“总体”、“次事件”呈现“复杂事件”、“部分空间”代表“整体空间”。“部分—部分”转喻为一类:“结果”代表“先前”。 本文进一步探究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间的互动意义,发现“多模态”文本在分析时能较为生动地呈现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多模态转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多模态转喻不仅仅可以呈现多模态隐喻的源域,也在呈现多模态隐喻的目标域时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多模态转喻可以不依附多模态隐喻而独立存在。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间的互动意义保证了多模态语篇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