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熙年间“礼仪之争”之后,清政府实行严厉的禁教政策近百年之久。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来华的活动更加公开、更加深入,影响也更深远。传教士来到中国,本意是要传播基督教义,试图通过传教改变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从而达到将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文化的目的。然而,由于基督教否定儒家学说,宣扬所谓“上帝福音”,遭到了中国民众的抵制,传教之路举步维艰。传教士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进行传教,只有学习他们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播基督福音,因而纷纷学习汉语,了解与研究中国数千年的博大文化,开展对汉语学习方法、中国文献的研究,著书立说,向西方广泛介绍中国的文化,增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引起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兴趣,他们也从西方带来了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当时中国学者的眼界,客观上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贡献。对鸦片战争时期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语境进行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当今,“汉语热”、“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兴起,要更好地推广汉语,就离不开对外汉语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我们需要从“史”和“论”的方面进行逐步探索和研究。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历程,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学科史方面的研究仍是较为薄弱的。因此,正确地认识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传教士汉语学习情况,对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史学科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本文试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和分析著作及相关资料着眼,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在华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变迁,再现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汉语学习过程,并着力对其创作的中文作品《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进行文本分析,尽可能地在“点”上使研究有所突破,以期有益于丰富和推进对外汉语教育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