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城市化发展资金支持的角度出发,明确了城市化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和内涵,认为当前城市化融资模式只有合理满足未来城市化资金需求,才能够推进我国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回顾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化资金的各类渠道来源,总结出我国城市化资金供给由以利用“工农剪刀差”筹集资金为主的模式向以“土地财政”为主的资金筹集模式转变。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城市化资金支持的可持续性,本文分别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资金进行测算研究。关于城市化资金需求规模的测算方面,首先对己有的测算研究进行总结,在测算类型上选择将政府作为城市化成本的承担主体,把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前后的成本都囊括在内,在测算内容上选取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作为成本指标,在测算方法上考虑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的双因素影响,估算出我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市化成本大约在14万元左右,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化成本分别为11.4万元和7.89万元。然后结合2016年至2030年人口增长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参数假设,测算出这15年间我国城市化资金需求总量大约为26万亿元,年均规模达1.7万亿元。根据对各类城市化需求测算的资金规模结果,可以得到土地财政在城市化发展中提供资金支持的能力,以此推算出其在2016-2030年城市化资金供给规模高达19万亿元。按照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对这15年的收入规模进行假设和估算,发现未来土地财政无法满足城市化发展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超过4万亿元。以土地财政为主支撑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具有不可持续性,存在着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为了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基于我国城市化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现实形势,未来应该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的范围,调整房产税征收的方案,加大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力度,完善PPP模式的相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