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羞怯在人类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具有普遍性。Zimbardo(1977)进行跨文化的研究显示,只有7%的美国人从未感到羞怯。台湾学者吴静吉的研究结果也发现,只有7%的大学生从未感到羞怯。据调查显示,90%的人报告在他们的生活中某种程度上都有过羞怯的体验。羞怯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过度的自我关注,并伴随着消极的自我评价,羞怯个体容易发生社会抑制行为。羞怯者常常沉浸在痛苦中,羞怯的消极体验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职业规划、婚姻。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羞怯的认知及神经生理的研究较少,关于大学生的羞怯研究还不多见,运用行为测量技术探讨羞怯大学生认知偏向特点的研究尚付之阙如,但对与羞怯概念紧密相关的社交焦虑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系统,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成熟和被认可的假说。本研究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对山东师范大学大一学生进行施测,选取得分在前27%的大学生作为高羞怯组被试,得分在后27%的学生则作为低羞怯组被试,结合行为测量技术试图揭示高羞怯者和低羞怯者认知偏向的特点和差异。实验一旨在研究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干扰抑制特点,采用2(高羞怯/低羞怯)×3(情绪面孔:积极、中性与消极)×3(情绪词:正性、中性与负性)混合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实验二旨在研究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对不同类型评价词的再认特点,采用2(高羞怯/低羞怯)×2(正性评价词/负性评价词),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认知偏向特点和差异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高低羞怯个体面对不同情绪面孔完成词语判断任务的反应时不同:注视积极面孔和中性面孔下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消极面孔。(2)高低羞怯个体对负性词汇判断的反应时显著大于正性和中性词汇;(3)不同羞怯水平个体对词汇类型判断的反应时不同:低羞怯者注视积极面孔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和消极面孔;(4)高羞怯个体完成词汇类型判断的正确率显著小于低羞怯者;(5)不同羞怯水平个体对不同评价词再认的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高羞怯者对负性评价词再认的正确率显著大于正性评价词,低羞怯者对正性评价词的再认正确率显著大于负性评价词,低羞怯者对正性评价词的再认率显著大于高羞怯;(6)高羞怯者再认的正确率显著小于低羞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