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帕洛诺司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l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一些疾病上显示出明显的治疗优势,其中妇科腹腔镜手术应用尤为广泛。目前相关研究表明年龄<50岁女性是术后恶心呕吐最可靠的特异性预测因子。由于腹腔镜手术只能采用全身麻醉,麻醉镇静药及阿片类镇痛药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不容忽视;腹腔镜手术气腹、手术操作本身又可增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表明,应用电针刺激可以降低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胸科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本研究拟对年龄<50岁女性这一特异性人群进行对照研究。评价电针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应用效果。目的:ERAS理念下,研究穴位电针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9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年龄18-50岁,BMI 18-30kg/m2,ASAⅠ-Ⅱ级,手术时间1-3h。排除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病史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既往有晕动症或既往术后有恶心呕吐病史者,既往有消化道疾病史或胃肠道手术史者,电针刺激附近的皮肤破损或者过敏者,聋哑或智力障碍等不能互相沟通交流的患者,术中更改手术方式的患者,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术中出血过多以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气胸等。随机设计分为三组:A组(预处理组)(n=30):于术前30分钟行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及双侧内关穴,电刺激30分钟,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B组(后处理组)(n=30):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术后即刻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及双侧内关穴电刺激30分钟;C组(对照组)(n=30):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不行电针刺激。术前禁食6-8h,禁饮2h。于病房建立静脉液路并留置静脉留置针。入室后监测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 O2)、无创血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体温。A组(预处理组):于术前30分钟行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及双侧内关穴电刺激30分钟拔除针灸针,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B组(后处理组):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于术后即刻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及双侧内关穴,电刺激30分钟拔除针灸针;C组(对照组):术毕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不行穴位电针刺激。麻醉诱导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5mg,盐酸右美托咪定0.4μg/kg/min泵注,咪达唑仑0.03-0.05mg/kg,丙泊酚2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0.3-0.5μg/kg,药物作用达到峰值后时气管插管。麻醉维持:0.6MAC七氟醚吸入,泵注丙泊酚3-6mg/kg/h,瑞芬太尼0.1-0.3μg/kg/min,间断辅以苯磺酸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依据监测指标调整麻醉深度。术中BIS>60时,单次给予丙泊酚0.5mg/kg;BIS<40时调整丙泊酚及七氟醚的用量。心率慢于50次/分时给予阿托品0.5mg,血压低于基础值30%时给予快速补液、麻黄碱3-6mg升压,气道峰压高于30cm H2O时降低潮气量为5ml/kg,增加呼吸频率2次/分。若术中出血超过400ml时,查动脉血气,按需输注血液制品和补充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应用升温毯、液体加温仪等措施主动保温。术毕前20min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地佐辛0.1mg/kg术后镇痛。记录观察患者入室(T0)、插管前(T1)、插管后(T2)、切皮(T3),关腹(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0-2h,2-6h,6-24h,24-48h时间点的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是否应用止吐药物。结果:1.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体重,手术时长,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术中MAP,HR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PONV发生人数及发生率的比较:2h内A组PONV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C组(P<0.05),其余时间段PONV发生率三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C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24h内A组PONV发生率与B组、C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able 4)。24-48h三组患者PONV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三组患者PONV分级的严重程度比较:0-2h内A组术后PONV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B组,C组(P<0.05),其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三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比较:A组与B组、C组相比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B组、C组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术后应用止吐药物的比较:A组与B组、C组相比术后应用止吐药物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B组与C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止吐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发生头晕,头痛以及困倦等止吐药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内关穴联合帕洛诺司琼可以明显降低年龄<50岁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0-2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减少止吐药物的应用,利于ERAS的实施。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手术方式均为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依据术中使用补片材料不同可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共20例,采用生物补片。对照组共20例,采用合成材料自固定补片。对比分析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及出院时间、术后早期疼痛、伤口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01至2018-6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通过EPBD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胆总管结石复发、急性胆囊炎、非结石性胆管炎、肝脓肿以及由胆道原发疾病引起的死亡)将所有患者资料分为两组,对两组间的观测因素先进行Ka plan-Meier对数秩合检验单因素分析,对于各
目的:通过观察无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末梢灌注指数(TPI)和血压(SBP、DBP)、心率(HR)及应激激素水平(NE、E、COR)在不同伤害性刺激下的变化,分析TPI与其他各指标相关性,评价TPI在三组人群中反映应激状态的敏感性。方法:选取ASAⅠ-Ⅲ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75例,其中单纯高血压组25例设定为H组,单纯糖尿病组25例设定为D组,无基础疾病的人群组25例设
目的:观察神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中脑功能变化,探讨术后谵妄(POD)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清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的患者4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合并症、ASA分级、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资料。记录患者的进入手术室后(T0)、喉罩置入后(T1)、支架置入即刻(T2)、支架释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各种慢性窦道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1.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烧伤科治疗的慢性窦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完善相关检查后治疗组在常规清创换药的基础上给予PRP填塞治疗,对照组同样方法清创换药后银离子敷料引流治疗。2.对比两组患者慢性窦道的愈合时
目的:对二尖瓣置换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77例行二尖瓣置换同时三尖瓣成形术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观察了解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治疗后7天及接受治疗后6个月三尖瓣反流程度、左心房内径(LA 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内径(LVD)、右心室内径(RVD)大小的改变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患
目的:探究给予不同剂量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麻醉期镇静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1例,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18.5~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27):苯海拉明20mg组(D1组)、苯海拉明40mg组(D2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三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及15min分别给予如下药品:D1组术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近端入路枕大、枕小神经阻滞对行颅脑外科开颅手术枕后区域的镇痛效果是否优于体表标记法枕大、枕小神经阻滞。方法:择期行枕后区域开颅手术患者1:1随机分为超声组(U组)和体表标记组(B组),均采用0.5%罗哌卡因行头皮神经阻滞。U组入室后采用超声引导近端入路进行枕大、枕小神经阻滞,B组患者采用体表标记法进行阻滞,阻滞15min后用针刺法进行阻滞效果的评定,再进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主要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行择期CEA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G组根据Flo Trac/Vigileo监测仪计算的SVV值指导补液,维持SVV≤13%。C组根据经典输液方案进行容量治疗,术中维持CVP于8~12cm H2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脑氧代谢相关指标,并检测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含量变化,评价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脑血运重建术患者的围术期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试验要求择期行脑血运重建术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G组以SVV为目标导向进行补液,C组依据传统输液方案进行容量治疗,两组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