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已对现实的人际互动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在我国特殊国情的背景下,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特别是近来频发的网络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如大学生跳楼事件、天津爆炸等事件激发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度和非理性行为,大量网民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的一致认同导致了非理性集群行为,微博、微信等在线社交网络的传播方式更加激化了非理性集群行为,甚至已影响到决策者对突发事件与网络谣言的应急管理。因此社交网络用户非理性集群行为产生的路径机理,不同路径的引导模式以及相应的引导策略成为本文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大学校园内的自杀事件为研究背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回收的183份问卷作为183个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定性比较分析(QCA)的方法来探讨不同微信用户特征的隶属度问题,与现实中不同类型、性质的微信用户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匹配,以达到不同路径导致同样结果的效果,针对不同的形成路径构建相应的引导模式,并对相应的模式建立引导策略,这样不仅突破了传统定量研究的局限,而且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文中对社交网络非理性集群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社交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心流体验、群体情绪、群体效能以及群体认同都为社交网络非理性集群行为产生的关键因子之一,并认为在各影响因素中确实存在不同组合构型达到同一目标的效果。其二,高校作为社交网络用户的主要聚集地,针对校园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了对社交网络非理性集群行为进行有效治理与引导,应针对不同用户类型以及相应的引导模式进行有效引导。本文主要探讨大学校园发生突发事件时微信用户非理性集群行为的发展态势,总结微信用户非理性集群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以期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非理性集群行为引导提供完整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一方面对社交网络非理性集群行为的现有研究得到了补充,为同行业学者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本文以微信用户非理性集群行为研究主题,对于有效引导微信用户在实践方面的非理性集群行为具有现实紧迫性与科学前瞻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