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前生物测量对人工晶体度数预测准确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透明角膜切口造成的术后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的影响,以建立科室白内障手术质控体系内容。方法随机选择白内障患者共39例(40眼),接受颞上方(右眼)或鼻上方(左眼)长度为3.0mm的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比较术后角膜屈光度较术前预测值的误差情况,以及角膜散光度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周屈光度误差值为0.441±0.605D,术后1个月的屈光度误差值为0.435±0.591,二者相比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1.119±0.854D,术后1周角膜平均散光度为1.429±0.648D,1个月角膜平均散光度为1.262±0.788D,术后1周角膜散光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相减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术后1周时为0.328±0.711D,术后1个月时为0.165±0.691D,综合考虑术后角膜散光度数与其轴为变化因素,使用矢量分析法计算术后1周手术源性散光值为1.126±0.995D,术后1个月手术源性散光值为0.941±0.868D,说明白内障手术不仅引起了角膜散光度数的改变,也造成了散光轴为的变化。本研究40眼术前散光均为规则性散光,其中以顺规性散光较多,达到23眼。术后1周,顺规散光较术前有所减少,为20眼,逆规散光眼数较术前增加,为17眼。1个月后,顺规散光为24眼,逆规散光为15眼。结论:以A/B超联合进行术前生物测量,术后1个月时准确性如以误差<1.0D为评价标准,准确率达到87.5%,如以误差<0.5D为评价标准,准确率达到52.5%,术后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增加,术后1月时角膜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基本回归至术前水平。研究结果认为,白内障术后要获得理想的视觉质量康复,手术单位必须建立起以评价术前生物测量对人工晶体度数预测的准确性及术后角膜散光变化为核心的质量控制体系,矫正生物测量值,同时降低手术源性散光,提高白内障手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