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针对当时学校语文知识内涵狭窄,知识内容陈旧,工具性过于强势这一现状,提出语文应当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种针对工具性的批判过后,天平终于倾向了人文性,可是,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弊端,如今的语文课堂俨然成了思想道德课的演练场。语文课的任务不是培养文学家、作家、鉴赏家,而是让学生掌握并且学会应用语言文字。所以,对语文课的定位仍有待修正。细心的人会发现,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终于有了明晰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1版的语文新课标是对多年来人文性被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思,更是一种语文真味---工具性的回归。在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人文性,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显然超出对语言文字本身应有的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重新审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尤其是重新认识工具性应有的重要性。本文以《国文百八课》书作为研究对象,在认定要建设以工具性为基准的语文课程的理念基础之上,着重从“科学化的编排体例”、“对文学作品的处理”、“对应用文的处理”等三个方面,探讨它对于建设语文新课程的启示。在本文第一部分《绪论》中,笔者介绍了研究《国文百八课》的工具性启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简要说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对《国文百八课》和工具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找到了本文研究的起点;第三部分《理论依据》寻找到哲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支持,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接下来,第四部分,也就是本文的正文部分,从“科学化的编排体例”、“对文学作品的处理”、“对应用文的处理”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国文百八课》的工具性启示;第五部分《结论》,讨论了它给当今语文教学的三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