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大部分具有浸润生长的特点,且由于血脑屏障(Brain blood barrier,BBB)的存在使对比剂不能进入肿瘤部位,术中边界难确定,故胶质瘤术后易复发、预后差。因而早期诊断、肿瘤轮廓的显示成为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对比剂络合纳米粒子聚合物成靶向对比剂后,能够穿透血脑屏障、与肿瘤特异性结合、延长对比剂半衰期,为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提供可能,大大推动了脑肿瘤影像学早期成像的发展。在本研究中,我们合成了一种多功能的靶向对比剂,包括与血管内皮及脑胶质瘤细胞特异性结合的配体Angiopep2、磁共振成像部分(Gd3+)和荧光体外成像部分(FITC)。本实验旨在对比剂能穿透血脑屏障并聚集于脑胶质瘤所在部位,同时利用非侵袭性MRI技术追踪其体外细胞摄取,动态观察肿瘤的显像时间及轮廓边界。这种兼具血管及肿瘤双靶向功能的纳米技术,利用影像学早期诊断肿瘤并评价肿瘤预后(包括术前和术后残留随访)的效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术前诊断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将有助于胶质瘤预后的改善。材料与方法1.双靶向纳米聚合物的合成和特征:高分子纳米聚合物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将TE固定,测定不同TR值下,Gd3+浓度分别为0-0.06mmol/l的Ang-NP-Gd和alkymyl-DOTA-Gd的信号强度,比较两者的弛豫率;将C6与不同浓度的NP和Ang-NP培养48h后,在酶联免疫监测仪上测定570nm下的吸光度,比较两组的细胞存活率与浓度的关系。2.体外双级靶向性评价: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6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与标有FITC的靶向对比剂和非靶向对比剂培养30min、4h、24h后的荧光强度;分A组NP-FITC,B组Ang-NP-FITC,C组C6细胞球与Angiopep-2作用60min后,再加Ang-NP-FITC;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6胶质瘤肿瘤球与三组作用30min、4h、24h时的荧光强度。3.动物实验:18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约250-280 g;将对数生长期鼠C6胶质瘤细胞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建立大鼠C6脑内胶质瘤模型;测量并绘出不同时间时对应的肿瘤最大层面的体积大小的曲线;脑胶质瘤模型建立后第4-20天分别用Ang-NP-Gd和DOTA-Gd增强扫描,1.5T MRI扫描采集的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在肿瘤最大层面测量不同时间肿瘤强化程度、肿瘤边界、CNR;剥离大鼠脑肿瘤完整下来并行HE染色。结果1.Ang-NP-Gd的弛豫率明显高于alkymyl-DOTA-Gd;靶向和非靶向对比剂对C6细胞的毒性可忽略。2.C6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对Ang-NP-FITC有明显的摄取;C6肿瘤球对三组摄取率顺序为:Ang-NP-FITC>NP-FITC>Ang-NP-FITC+Angiopep-2。3.肿瘤体积大小与时间呈指数关系;Ang-NP-Gd能使肿瘤早期强化,边界较DOTA-Gd更清晰;CNR随时间增大,在12h达峰值。结论经Angiopep2修饰的纳米对比剂可以通过Angiopep2特异性结合血脑屏障内皮细胞及胶质瘤细胞上表达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受体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穿透BBB及进入脑肿瘤部位的能力,对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及肿瘤边界的勾画具有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胶质瘤的预后提供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