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开始,西藏地区大力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贫点建设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安居工程”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本文以“安居工程”为时间切割点,阐述西藏农村的村落空间和民居空间的形成、文化意义以及“安居工程”对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影响。对于该命题,笔者使用了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从建筑本身出发,在大量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寻找研究对象的特征,从而探究藏族村落和建筑的区域文化特征,以及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建筑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变化的适应等。从“建筑”到“村落”、“村落”到“文化区域”,实际上是由小到大、从下而上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笔者通过八章内容的描述,对藏族民居、藏族村落以及藏族文化区的“时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使人们对藏族的建筑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术界对此研究的不足。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及民族学界、建筑学界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藏族聚居区民居和村落研究现状,从而引出笔者的研究创新点和研究重点。第二章是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本文将使用“建筑-村落-文化区域”的研究架构,由小到大,层层递进,对西藏农村民居进行了纵深剖析。通过实证分析,对隐藏在民居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深描和解释。第三章是调查点的历史文化背景。该章节对那嘎村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以及人文社会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第四章是西藏农村民居类型与建造。该章通过对田野定量和定性资料的综览,综观西藏农村建筑的载体空间、建筑事件的发生、建房仪式与禁忌。第五章为传统村落空间与历史记忆。本章从“建筑”扩展到“村落”,以“空间”与“记忆”作为认识村落历史的两个变量。传统村落形态、那嘎村村落空间布局以及村落历史与现实等内容在该章体现。第六章为藏族聚居区建筑文化变迁。通过描述农牧民生活状况的变化,居住环境的新旧对比,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区域的关系,展示了藏族聚居区建筑文化的变迁。第七章是空间的文化解释。民居与亲属关系,民居与信仰,民居与符号,民居与宇宙观等之间的关系,是该章讨论的重点。第八章是结语。对整篇文章进行回顾,反思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通过本文的阐释,以期让大家对社会人类学中的“家屋”有更深的理解。由于文化的浸染,家屋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是具有了明显的人格特征。西藏自治区广大农区的家屋建构就内含这样的特质,其变化体现了西藏社会文化的变迁;但伴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西藏传统文化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去粗取精,传统文化自身的适应性也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