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周炎是由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子,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内毒素作为G?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成分,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双波长激光对因重度慢性牙周炎拔除的患牙牙根表面处理后根面形态及内毒素浓度变化,评价双波长激光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一:Lps浓度检测1.实验对象:选择因重度慢性牙周炎拔除的磨牙64颗,将患牙沿牙体长轴近远中向对称剖成两半,分别制备牙骨质片;选择因正畸拔除的正常前磨牙10颗,按要求制备成牙骨质片1片。2.实验分组:根据标本性质和处理方式不同,将牙骨质片分为以下几组:A组:健康正畸牙组(n=10,阴性对照组);每一颗牙周炎患牙的1个牙片不进行根面处理,为B组:牙周炎组(n=64,阳性对照组);牙周炎患牙另1牙片按不同处理方式随机分为:C组:SRP(手用器械的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组(n=16);D组:Er:YAG Laser(铒激光)组(n=16);E组:Er:YAG Laser+Nd:YAG Laser(钕激光)组(n=16);F组:Er:YAG Laser+半导体激光组(n=16)。3.实验方法:所有患牙随机分组完成后进行编号,去除牙周膜,近远中向纵向磨开,在釉-牙骨质界下2mm处将牙根截成2片4mm×4mm×1mm的牙骨质片,健康正畸牙牙骨质片备用。C、D、E、F组随机选择6个样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牙周炎组样本仅去除软垢,软组织,进行Lps浓度检测;另1片根据C、D、E、F分组不同处理后再行Lps浓度检测。观察,记录每个编号牙周炎患牙经不同处理后Lps浓度变化,结果:Lps浓度检测结果:A组,B组组内所有样本Lps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牙周炎组相比,所有处理组内毒素浓度均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处理组中C组样本浓度最高,且与A、D、E、F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F组样本浓度最低,但与A、D、E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A、D、E、F组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前后Lps浓度差值比较,D,E,F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结果:A组样本中均可见大量玷污层及散在的细小牙石,以及与刮治方向相同的均匀划痕存在,可见牙骨质剥脱痕迹及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暴露。B组样本中未见熔融、碳化、裂纹以及玷污层存在,未见明显的牙体组织剥脱痕迹,但可见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口呈敞开状。C组样本中未见裂纹及玷污层存在,可见碳化痕迹,暴露的牙本质小管口可见熔融且部分完全封闭。D组样本中未见裂纹、玷污层存在,暴露的牙本质小管口可见熔融且大部分完全封闭。结论:1.手用器械及激光处理都可以有效清除慢性牙周炎患牙根面的牙石和Lps。2.与手用器械相比,激光处理安全可靠,并且能够更好的保存根面牙体组织。3.双波长激光处理根面与单纯Er:YAG激光处理相比,在清除根面Lps方面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