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成瘾”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研究中“网络成瘾”大多采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一词,主要强调对互联网的非理性或不当使用。该研究在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编制出更适合我国情况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的基础上通过无拘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大五”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PIU的影响。 (1)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APIUS由六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因素、社交抚慰、消极后果.APIUS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测量工具。 (2)从平均影响来看,青少年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人格对PIU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神经质人格对PIU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开放性人格对PIU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服务偏好能够正向预测PIU,互联网信息服务偏好对PIU的预测效果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 (3)青少年责任心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在对PIU的影响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责任心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卷入程度是一种正向的关系,而在责任心低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卷入程度却呈现出反向的关系。 (4)青少年神经质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在对PIU的影响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神经质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都是最强的;在神经质低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最弱,而互联网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甚至呈现出微弱的反向关系。 (5)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在对PIU的影响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