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中国第四纪分布最广泛的沉积物为黄土和红土。黄土研究已经取得瞩目成果,但红土,特别是长江上游高原红土的研究极为薄弱。为了探讨高原红土的成因与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选取青海玉树、云南云龙和东川三个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主-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分析和色度分析等方法对红土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剖面球粒陨石及北美页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型与半风化的紫红色砂页岩相似,且东川、云龙和玉树三个剖面的δEu(NASC)值分别为1.26、1.14和1.08,与紫红色砂页岩母质上发育的红土范围一致(0.83-1.29),表明其物质来源主要为紫红色砂页岩。三个剖面粒度正态概率累积曲线具有一致性,两个截点分别位于3~5Φ和11Φ附近,频率曲线众数值均集中在7~8Φ,表明主要为水动力沉积环境;东川剖面第一众数为10~11Φ,表明沉积后经历了较强的风化成土作用。矿物分析表明三个剖面致色矿物均为赤铁矿。玉树剖面中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伊/蒙无序间层+少量坡缕石+少量绿泥石,代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云龙剖面中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高岭石+少量绿泥石,代表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东川剖面中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绿泥石,且含较多三水铝石,并出现针铁矿,代表更加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三个剖面的片状黏土矿物形貌均表现为破碎、不规则的边缘,表明陆源碎屑成因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东川、云龙和玉树三个剖面的化学风化指数CIA值分别为0.96,0.83和0.71,轻重稀土比分别为10.71,9.03,7.88,表明从东川到云龙再到玉树剖面,风化成土作用依次降低。三个红土剖面的总体特征反映了气候环境的空间地带性,主要受高原冬季风的影响,云龙红土剖面和东川红土剖面海拔相差不大,但沉积环境明显不同,受夏季风、西南季风以及局地地形的影响。每一个剖面纵向特征的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环境的变化,玉树剖面中层沉积环境最稳定,反映干旱-半干旱背景下相对较潮湿的气候环境;云龙剖面沉积过程中至少发生了两次明显的气候环境变化;东川地区淋滤作用较强,红土达到强烈脱硅富铝化阶段,沉积环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