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印度醋栗是原产自于印度洋圣诞岛的常绿灌木,其果实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在泰国,西印度醋栗经常被用于酒精成瘾者的康复治疗,其根的乙醇提取物对于酒精成瘾者的治疗十分有效。泰国玛希隆大学的Prasat Kittakoop和Namphung Vongvanich等人,于2000年3月从西印度醋栗根的甲醇溶液中分离出两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Phyllanthusol A和Phyllanthusol B,这两个化合物是具有螺环缩酮结构的多羟基没药烷类倍半萜,且具有抑制BC和KB细胞系的细胞毒性。但这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2014年,中科院和郑州大学合作从西印度醋栗中分离出19个新化合物和两个已知化合物Phyllanthusol A、B,并将之前已知的Phyllanthusol A、B的糖纠正为葡萄糖胺-N-乙酸酯,纠正后的Phyllanthusol A、B重新命名为PhyllanthacidoidsA、B。本论文主要是对Phyllanthusol B的苷元结构进行合成研究,本小组初次期望采用两次羟醛缩合的方式构建去甲没药中间体,但对双羟基丙酮基缩二甲醇衍生物138的缩酮进行水解时,未能找到可以水解的条件而只好将路线进行调整。课题组参考Tyrone C. Casey的研究,以甘油为起始物,通过3+3反应合成顺式-3,5-二羟基-4-羰基甲酸甲酯衍生物167,并以丙酮基磷酸二甲酯和2-甲基-3-羟基丙醛衍生物172通过羟醛缩合反应来构建磷酸酯类化合物188,得到该化合物后,将其和化合物167通过HWE反应,得到p-羟基不饱和酮化合物173。课题组期望对其进行苯甲酰基保护,但没有得到预期产物而是得到脱羟基化合物174。因此课题组考虑对化合物188的羟基保护后再进行HWE反应,但对其羟基进行保护时得到的却是双苯甲酰基保护的产物。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课题组仍期望对化合物173或者188进行苯甲酰基保护,进而在酸性条件下构建B环和C环的同时引入C环上的取代基。本文中化合物的结构都通过核磁共振谱分析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