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性入选我院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完整资料的冠心病患者共有139例,其中男性患者有79例,女性患者有60例,年龄在44~86岁之间,平均年龄(65.4±10.5)岁,术前均要求进行baPWV、BNP以及身高体重的测量,常规行血生化指标化验,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及饮酒史等。分别根据患者baPWV值和BNP值对患者进行分组。根据baPWV值分为3组,baPWV<10m/s组(n=64),15m/s>baPWV≥10m/s组(n= 43)和baPWV≥15m/s组(n= 32)。追踪随访患者术后30天和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 (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再入院的复合终点以及继发性心力衰竭等)的发生情况。对139例患者根据血浆脑利钠肽(BNP)测量数值分为四组:BNP≤100 ng/L组(n=57); 100ng/L<BNP≤500 ng/L组(n=36);500ng/L<BNP≤1000 ng/L组(n=25)和BNP >1000 ng/L组(n=21)。追踪随访患者PCI术后30天和术后3月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再入院的复合终点以及继发性心力衰竭等)的发生情况。并对PCI术后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冠心病患者经PCI治疗后远期和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别对其使用SPSSll.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P<0.05作为具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入选患者的一般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根据baPWV数值分组,经PCI治疗术后追踪随访30天内3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2.2%和0,3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经PCI治疗术后追踪随访1年时,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3组分别为9.5%、17.1%和32.1%,其中显示baPWV≥15 m/s组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与baPWV<10 m/s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根据患者BNP数值分组,随着血浆BNP值的升高,各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呈明显升高趋势。追踪随访3个月时,各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0%、1.4%、7.7%、48.3%;MACE发生率分别为7.9%、17.1%、57.7%、79.3%。当将冠心病高危因素baPWV和BNP放在一起预测冠心病患者经PCI治疗术的预后治疗效果时, baPWV值和BNP值的升高分别可以独立于各项高危因素用以预测远期及近期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及MACE发生率。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死亡率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受到糖尿病、血总胆固醇、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血浆高血压病、吸烟、家族史、脉压差及年龄等因素影响。结论BNP和baPWV可以很好地对经PCI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别可以预测经PCI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近期、远期的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BNP和baPWV是较简便、易行的可用来判断PCI治疗预后治疗效果的重要临床指标。将BNP和baPWV联合作为监测冠心病患者PCI治疗预后的临床指标,有利于降低经PCI治疗术后患者的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冠心病患者经PCI治疗术后死亡率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受到糖尿病、血浆总胆固醇、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吸烟、高血压病、家族史、脉压差以及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