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综合临床肝纤维化指标分析慢性乙肝(CHB)湿热中阻证(Ⅰ)、肝郁脾虚证(Ⅱ)、肝肾阴虚证(Ⅲ)、脾肾阳虚证(Ⅳ)、瘀血阻络证(V)五种中医证候的肝纤维化程度的递增关系,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检测CHB五种中医证候的外周血浆免疫球蛋白J链(Ig-J)的含量,寻找Ig-J与CHB各中医证候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以期在蛋白质分子水平上寻找到对判断CHB各中医证候的肝纤维化程度有参考价值的客观指标,从而对肝纤维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终为有效地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进程,减少临床上肝硬化的发生率,提高CHB临床疗效提供可供参考的客观依据。方法:按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于2012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的CHB患者中,选择典型的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瘀血阻络五种中医证候患者各30例共150例作为观察组,以健康正常人15例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技术检测Ig-J的含量,并同时收集各标本的肝纤四项、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及肝功能(球蛋白)的结果。综合各证候组和健康正常人的肝纤四项、腹部彩超、球蛋白及Ig-J含量的结果,分析Ig-J含量与CHB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计量数据用(x±S)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方法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数据均在计算机中经SPSS v11.5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CHB五种中医证候之肝纤四项的排序为(含量由高到低):HA: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健康正常人(注:“>”表示相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示相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下指标比较表述与此相同);PCⅢ: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健康正常人;LN: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健康正常人;PⅣ: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健康正常人。(2)CHB五种中医证候之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纤维化程度(由重到轻、半定量评分)排序为: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健康正常人;门静脉内径(由宽到窄)排序为: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健康正常人。(3)CHB五种中医证候之球蛋白排序为(含量由高到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健康正常人。(4)通过比较各证候组及健康正常人的Ig-J含量,其中瘀血阻络组比其他5个组明显偏高,其排序为(含量由高到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健康正常人。结论:(1)根据肝纤四项、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及球蛋白的结果得知,CHB五种中医证候及正常人肝纤维化程度的顺序依次为(由重到轻):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健康正常人。(2)通过ELISA检测结果可知,Ig-J的含量在CHB五种中医证候及正常人的顺序依次为(由高到低):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健康正常人。该结论与(1)基本一致。(3)CHB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越重,其外周血浆Ig-J的含量就越高,Ig-J表达的增加与CHB五种中医证候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是一致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就提示我们,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Ig-J含量,结合肝纤四项、腹部彩超、球蛋白等指标初步判断CHB五种中医证候的早期肝纤维化程度,为临床CHB治疗中是否采用抗纤治疗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