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字翻译,不仅需要形式、语义、内容等具体方面的转换处理,更需要情感、风格、韵味等宏观方面的艺术再现。它以语言为转换工具,字斟句酌,传情达意,将原作的内容主旨、思想情感、艺术美感、风格韵味无限接近地再现出来,进行审美再创作,如此,才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的读者之间产生共通的直抵人心的力量。本实践报告以日本著名作家小川洋子的小说《边远的拱廊街》为翻译文本,基于文艺学现实主义翻译理论和翻译美学,把握选词造句的效果和传情达意的艺术,解析文本的语言艺术和文学特色,与作者达成心理同构与美的共识。本实践报告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介绍了翻译任务,并结合翻译文本的文学特色和语言特点选择相应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第二章详细阐述了该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文艺学现实主义翻译理论和翻译美学的具体内涵,并对汉日语法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为翻译案例分析。依托现实主义翻译理论和翻译美学,从结构美、流畅美、意蕴美三个角度,阐释文学美的再现,运用汉日句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手段进行翻译处理,也分析了书名的翻译、主旨句的翻译、倒装句的翻译等等,生动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情感韵味和风格特色。第四章为结语部分。将文艺学翻译理论与翻译美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审美心理机制,在逐词翻译和自由翻译之间找到一种辩证平衡,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文学美。本实践报告旨在对中日文学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性总结,将文艺学翻译理论和翻译美学有机结合,在感性“移情”与理性“转码”的辩证平衡中,找出翻译方向,力求对以后的翻译有所启发。以此加深对文学翻译的认识和理解,并更好地运用于翻译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