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磁阻尼的三种新型TMD及其控制人行桥振动的试验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m9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出现了许多典型的大跨度、轻质、柔性结构。此类结构自身阻尼小,自振频率低,很容易发生共振现象,严重时还会造成结构破坏。因此结构振动控制在此类结构的应用更值得研究,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安装阻尼器进行减振控制。阻尼器现有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其中电涡流阻尼器因制作简单而备受青睐。本文主要亮点在于考虑了传统的电涡流阻尼器安装导磁铁板后与运动磁铁产生的磁力对其减振性能的影响,并将磁力应用于提高阻尼器的减振性能上,设计制作了电涡流-磁力混合阻尼器,随后为研究磁力单独作为阻尼原件制作了磁力阻尼器。最后综合考虑温度对铜板电导率的影响,设计了智能温控电涡流-电磁力混合阻尼器。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研究:(1)以传统的电涡流阻尼器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理论分析,介绍了铜和铁不同的性质来说明导磁铁板和运动磁铁间磁力的方向并非垂直于运动方向,然后介绍了电涡流阻尼器的设计制作过程,并对电涡流阻尼器自身进行了性能测试与分析。最后用电涡流阻尼器对实验室的人行桥进行减振控制,重点讨论了安装导磁铁板前后电涡流阻尼器的减振率,对比了不同激励幅值和激励频率下的减振率,结果证明了传统电涡流阻尼器在低阻尼状态下导磁铁板和运动磁铁间磁力将降低电涡流阻尼器的减振性能。其加速度减振率下降可达8%。(2)在磁力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磁铁改变磁力的性质(吸力或斥力),然后设计了电涡流-磁力混合阻尼器,以此利用磁力提高阻尼器的减振性能。首先介绍了减振原理和结构振动控制模型,然后设计了电涡流-磁力混合阻尼元件三种不同的磁路并详细介绍了制作过程,最后将其应用到人行桥上进行减振试验。讨论了磁铁尺寸和磁铁极性对其减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电涡流-磁力混合阻尼器在电涡流阻尼器振动控制的基础上能进一步降低结构的振动响应。最优磁路设计下电涡流-磁力混合阻尼器减振率最高可达95.9%,比同工况下电涡流TMD减振率高6.8%。(3)随后,进一步考虑了磁力单独作为阻尼元件,设计制作了磁力阻尼器,介绍了其工作原理-磁滞损耗以及磁滞损耗的计算方法,还有其减振控制模型。随后详述了其制作过程并对其自身进行参数试验,得出不同磁铁间距,不同磁性对其阻尼比的影响。最后用其对人行桥进行振动控制,讨论了不同磁铁间距,不同磁性,不同激励下的减振率,结果表明存在最佳间距,最佳磁路使磁力TMD有很好的减振性能。当行人荷载引发结构发生超谐波共振现象时,安装磁力TMD后减振率为59.2%,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4)最后,为解决温度对电涡流减振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智能温控电涡流-电磁力混合阻尼器。先进行了温度对铜板电导率的机理分析,然后介绍了智能温控系统的制作过程。最后用其对人行桥进行减振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电涡流阻尼器长时间工作铜板温度升高将导致电涡流阻尼器减振性能下降,此时智能温控器对电磁铁通电,进行电涡流-电磁力混合减振将有效提高其减振性能,从而解决了温度对其影响。
其他文献
作为世界第三冻土大国,我国冻土分布面积广阔,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区。而在冻土区,土体的冻胀是引发工程构筑物大量病害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有土体冻胀研究主要在无荷载/位移边界约束条件下进行,与工程中土体的冻胀受到上覆荷载或相邻工程结构物限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为研究约束条件下土体的冻胀特征及所涉及的水热力过程,以青藏粉土为研究对象,在开放系统中开展了静力约束和刚性约束条件下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钢结构以其轻质高强的优势在建筑市场的地位逐年上升,从而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和超大跨度建筑物得到了广大建筑师的亲睐。大跨度钢结构以其独特的空间大优势、优美的外部造型和优异的受力性能,被充分地应用于各种公共建筑以及个别民用建筑中。由于其特殊性,如果结构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坍塌破坏,将会造成难以衡量的经济损失,同时很可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对结构安装过程进行有限
劈裂注浆桩复合地基由桩体-支脉-土体三者组成,由此三者组成的劈裂注浆桩复合地基通过桩与土、桩与桩之间的联动效应共同承担荷载,显著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其施工简单、造价低廉,作为黄土地区低层建筑物的复合地基有着显著优势。但是目前黄土地区劈裂注浆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还不够成熟,其荷载传递机理不明确。基于此,论文以黄土地区劈裂注浆桩复合地基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工试验、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
盐渍土广泛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内部多物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该区地质环境系统灾变的主要因素,引发了如土体盐渍化、荒漠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害了大多数植被的生长。同时,由于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的回馈效应,导致了工程病害(如盐胀引起的力学响应,溶蚀引起的变形和稳定性问题)频发。在改善上述盐渍土的环境问题及工程病害问题之前,有必要就盐渍土水盐迁移过程及其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鉴于此,针
学位
螺旋灌注桩作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新技术,主要有长螺旋灌注桩和双向螺旋挤土灌注桩两种。较传统桩而言,两种螺旋灌注桩不仅承载力强、造价低廉、施工效率高,而且环保性能好,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保节能之间的矛盾。但作为新技术,螺旋灌注桩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以湿陷性黄土为主的西北地区,许多工程建设者对两种螺旋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和受力特性尚不清楚,现行的桩基规范也没有对二者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偏远地区和山区目前仍然无法连接到电网,因为建设小/微型水电使用常规水轮机面临着巨额的投资成本。泵作为一种可逆式水力机械,其反向运行作液力透平(pump as turbine,PAT)可进行发电,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可以解决小/微型水电系统成本高的问题。因此,采用小/微型水电系统建立一个孤立的电网如采用轴流泵反转进行发电来解决该地区的用电问题具有重要的
黄河是西北地区90%的耕地和生活所需重要的水资源,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黄河水中含砂量大,每年雨季,造成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严重及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加之泥砂密度小,粘度大,导致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有效处理极为困难。因此对黄河泥砂进行絮凝沉降研究,提高沿黄灌区水处理的效能具有迫切需要。本论文针对黄河水泥砂沉降技术展开研究,优化传统的沉降工艺,基于微涡流理论,以波形板反应器为研究对象,根据反应器的
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空间日趋紧张。随着基坑工程规模和深度的不断扩大,框架预应力锚杆和板桩墙施工速度快,造价低,在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岩土工程中,利用有限元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基于位移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来研究框架-预应力锚杆板桩墙支护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安全系数变得越来越容易。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膨胀角
随着我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含沙的黄河水资源在西北地区常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用水等。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是新疆农业大学研究人员自主设计的一种新型浑水分离装置,但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水沙分离主要发生在装置下部圆锥段,而装置圆柱段仅对上部的水流流动起到平稳作用,对水沙的分离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还会产生资金浪费和操作不便等问题。本文针对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