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简《傅说之命》的出现,为研究殷商时期相关问题提供了珍贵材料,而其中所包含的文学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值得继续挖掘。本文第一章综合诸家观点,对清华简《傅说之命》的文本流传、成书年代、傅说其人、武丁时期史地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考证。首先结合先秦古籍所引用的《说命》佚文,考证《傅说之命》文本流传,认为清华简《傅说之命》是儒家、墨家、道家“书”类文献系统之外的,楚地“书”类文献流传系统中的一种文本。其次,关于其成书年代问题,在梳理了各家观点之后,结合文章的用词、占卜文化、史实记录、思想特征以及《礼记·缁衣》所引《说命》佚文,认为清华简《傅说之命》的成书年代跨西周至战国,最后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再次,关于傅说之名的来历,综合各家之说,认为傅说之“说”确实和傅说本人独特的相貌“鸢肩”有联系,这为在甲骨卜辞中寻找傅说的踪迹提供了新的线索。此外,还分析了傅说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认为傅说的身份应该就是筑城的劳工,而不是后人所说的隐士,傅说亲自率领过征伐战争,之后被武丁任命为公。最后,还简要分析了简文所记录的几个地名的地理位置,结合诸家观点,进一步确认位于今河南滑县境内。第二章对比传世本《尚书·说命》篇,分析了两者在篇章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文章主题方面的不同之处: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在结构上互相独立,而传世本《说命》三篇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两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大差异,前者塑造的傅说是一个具有“天命”色彩,来自底层社会,但通过建立战功,最后被武丁任命为公的形象,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后者塑造的傅说是一个同样来自社会底层,但却具有极高政治、道德以及文化修养的理想的贤臣形象和师长形象。前者所塑造的武丁是一个做事亲历亲为、小心谨慎、渴望成就祖业、渴求贤臣辅助的一代明君形象。后者塑造的武丁是一个施行孝道,有远大抱负,从谏如流,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带有较为明显的儒家理想君主的特点。就文章主题而言,前者的主题是明君对贤臣的塑造,后者以傅说对王的进谏为主,属于文章中心人物,主题是强调贤臣对明君的作用。第三章从人物形象、叙事手法、修辞手法、情感氛围等四个角度,分析了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的文学艺术特色。清华简《傅说之命》中有对傅说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使傅说的形象鲜明生动;简文运用插叙等叙事技巧,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简文运用大量比喻、排比、引用、稽古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简文中武丁对傅说的命辞运用较多的语气词,对傅说训诫之后进行反复的提醒,祈使句、疑问句、假设句等句式的运用,都渲染出情感浓郁的氛围。第四章探讨清华简《傅说之命》中所包含的“天命”观念、武丁的德治思想,并进一步探究了“明君-贤臣”这一理想君臣关系的现代价值及现实意义。认为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所呈现的从商到周以后人们的“天命”观念具有从“天”到“人”的动态演化的特点;认为武丁的治国理念包含着对天、对己以及对臣子和人民分别有不同做法和要求的德治思想;认为文中表现出的对“明君-贤臣”的这一理想模式的追求,以及对“明君”之作用的强调具有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