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生物量与地下生产力的分布规律和环境因子对生物量及生产力产生的影响,在内蒙古草原沿生境的水热变化,采用样带法布设了26个样地。利用钻土芯法采集地下生物量和内生长法测定地下生产力。通过采样获取了土壤环境因子的数据。并利用气象数据和GIS技术提取了各样地的气候信息。通过线性、非线性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生物量、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与地下生产力与气温、降水和土壤因子的关系。运用相关分析,辨析了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试图阐明环境因子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发现: (1)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按照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顺序递减,且具有显著差异。但三种草原类型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差异并不显著。地下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形分布。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2)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对气温因子呈显著负响应,对降水因子呈显著正响应,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呈显著正响应,对土壤pH值呈显著负响应。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仅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呈显著正响应,对其它环境因子响应不显著。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当年降水量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产生显著制约作用。 (3)内蒙古草原的平均地下生产力为227.50 g·m-2·a-1。地下生产力与地下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地上生物量仅呈正相关趋势。地下生产力对年均降水量显著正响应,对年均温和土壤pH值呈显著负响应。 (4)气候因子对土壤因子具有显著的影响。土壤因子间也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土壤因子所产生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气候的间接效应。气候因子尤其是年降水量的梯度变化,是引起草原生物量和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5)本研究结果与功能平衡假说不符。由于各样地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且环境因子间具有复杂的交互作用,导致单一因子对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的解释作用有限,需要进一步结合对植物生理和生态学特性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本研究可以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大尺度生物量估算、生产力中长期动态模型预测和检验提供可靠参数,并为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