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走进了全然不同于以前的创作语境,“向城求生”成为其在社会转型中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出现下的对此的必然应对和反映。文学叙述中“向城求生”,关注的是这个文化空间如何决定着人们的命运及其生命体验特征,它一方面直接表达现代性的意义,表达现代性急迫的历史愿望;另一方面又对其求生过程中种种现代性变革方式充满疑惧,往往以充满悲剧性意味的作品来体现,这一矛盾态势是基于“向城求生”的现代性焦虑的压抑性表露,进而成为乡土小说创作的内在驱动力生成了丰富复杂的文本世界,也为对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作为命题的提出它首先源自现实机缘的触发,同时也是有感于此前乡土小说创作对城市的遮蔽而有意凸显的叙事策略上的考虑。 论文主体部分探讨了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现代性焦虑的几幅面孔。首先感受到的是随现代化发展而来的道德危机,对伴随着物质文明进步共同成长的一种健全的、更高的城市文明的梦想让他们采取诗意代偿的“返身回家”创作,但在“贫困”叙事中完成的诗意重建又消解其诗意和有效性反而加剧了现代性焦虑;代表着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创作最大业绩的是描写如何进入代表现代社会“前进”方向的“向城求生”的实践诉求,时间焦虑下,是他们对城市不顾一切的拥抱,常常在传统和现代各种交错的引力之中扭曲、变形了他们本来正常的求生本能,在“拔苗助长”式的“向城求生”中有着对其主体性艰难确立的现代性焦虑;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被抛入“现代”的现代人逐渐走进了进退失守的生存焦虑状态,在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拒绝和放逐中,以游走城乡的寓言形式来表现人类无以为据的永恒生存困境,从而以绝地而后生的精神表达着向城求生的深层含义,这构成了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创作最重要的镜象。 尽管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与创作者在主题上努力阐释现代性焦虑这一精神现象的人文价值密切相关,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改变了此前乡土小说创作的许多命题并呈现出诸多未曾显露的意义,如现实主义的深化、悲剧意识的强化、乡土色彩的淡化、乡土性和都市性的融合与衍进、走进农裔作家的审美世界等体现了这一时期乡土小说创作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