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周病是一种涉及牙龈附着丧失与牙槽骨吸收的炎症性疾病。错牙合导致的牙合创伤和牙周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牙周病后由于牙齿的松动移位导致错牙合,而错牙合引起的咬合创伤可导致或加重牙周病。通过正畸治疗消除咬合创伤,解除牙列拥挤,为患者进一步的牙周维护创造良好的条件,正畸治疗是牙周病综合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但是临床中牙周病控制后、非活动期的患者,正畸牙移动时,可见牙槽骨吸收速度加快,牙齿松动度明显增加,这一现象显示牙周病静止期成人正畸患者,其牙周组织改建与正常正畸者可能有所不同,可能骨吸收活动更加活跃。本课题为明确牙周病正畸的安全性做一初步研究,本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正颌治疗中心就诊的41例病例,其中牙周病20例和正常牙周21例,选择正畸治疗排齐整平阶段,平均5.6个月(简称治疗前后),记录前后两次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图像,通过对比观察正常人和牙周病稳定期牙移动时牙槽骨骨量的变化,初步探索牙周病患者对正畸治疗反应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CBCT测量方法学
第二部分:牙周病和正常牙周者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密度的变化
第三部分:牙周病和正常牙周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
结果:
一、应用CBCT技术在三维重建下测量牙槽骨密度和骨高度,获得的数据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测量区参考点的选择有可重复性,研究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二、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1 上颌牙周病组和正常牙周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下颌牙周病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大于正常牙周组,有显著性差异。
2 牙周病组牙槽骨密度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大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
3 牙槽嵴顶和中段骨密度大于根尖部骨密度,正畸治疗对不同区段骨密度影响程度一致。
4 牙周病损的程度越严重,骨密度越低。经治疗后骨密度有明显降低,正畸治疗对骨量丢失的影响为重度>中度>轻度,差异有显著性。
5不同牙位牙槽骨间隔之间,牙槽骨密度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正畸治疗不受不同牙位牙槽间隔的影响。
6牙槽骨密度和松动度正相关,与PD负相关,正畸治疗后骨密度降低,松动度增加,PD变浅。
三、牙槽骨骨高度的变化
1 牙槽骨高度牙周病组明显小于正常组,治疗后两组骨高度均降低,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牙周病症得到控制,正畸治疗不引起牙槽骨高度的降低。
2 牙周病组男性骨高度高于女性;牙周病组和正常牙周组治疗前后骨高度的变化,两组比较未见有性别差异。
3轻度牙周病组牙槽骨高度最大,其次中度组,重度组最低。正畸治疗对骨高度影响三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
4不同牙位牙槽骨间隔之间的骨高度,治疗前和治疗后及前后变化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5骨高度与骨密度呈正相关性;牙周病组骨高度和骨密度的变化呈负相关,即骨高度降低得越多,骨密度降低得越少。
6 骨高度与松动度正相关,与PD,CAL负相关,其中与松动度的关系更密切。
结论:
1 CBCT是一种无创性,可定量,在三维重建下精确测量牙槽骨密度和骨高度的方法,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测量区参考点的选择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2 对牙周组织有丧失但处于静止期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时牙槽骨高度无明显降低,但骨密度有明显降低,牙松动度增加,提示治疗时,主张轻力和长时间的作用来使牙槽骨适应,使新骨沉积有足够时间,而且牙周病正畸时,不能仅仅以X线片为临床标准,临床检查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 下颌牙周病组治疗前骨密度高,治疗后快速骨量丧失的现象,推测由于牙周病牙合创伤促进附壁骨形成,附壁骨可能是一种应力敏感性高的病理性骨组织,当正畸力施于其上时,骨改建进入一个非正常的代谢状态,局部骨质丢失活跃,造成骨密度明显降低。
4 牙周病人正畸治疗中,牙槽骨量的丢失敏感,牙槽骨高度不会因正畸治疗而降低,男性骨量丢失较女性敏感,下颌较上颌敏感,而骨密度与松动度呈负相关,而与PD呈正相关,这些提示正畸治疗牙周病患者时,对牙周变化的关注应该不仅重视形态学变化,而且应该重视组织学的改变。但对于牙移动停止多长时间骨密度可恢复至正常,或是否可恢复正常,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