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北京在国内城市中首次提出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强调,“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都规划务必以人为本”。然而相较北京市机动车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步行、自行车交通建设严重滞后,慢行交通环境品质持续恶化、人车矛盾日益凸显、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和满意度逐年下降。究其原因,是城市管理者仅从交通工程视角出发,片面追求小汽车通行效率而忽视了慢行交通需求,缺乏公平的道路空间路权分配方法和从人的空间需求角度对慢行交通空间进行人本化设计手法。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对世界城市慢行交通发展沿革和国内政策背景的回顾,以北京为例从以下三个层面对目前制约步行、自行车交通发展建设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城市道路环境层面,以北京市五环以内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街道红与黑扑克牌为主要手段,对慢行交通环境进行公众意愿调查,从而获得公众对于北京市街道环境的主观意见;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网络街景地图技术,对北京市中心城区十大街道环境指标进行普查,并逐一作出量化分析、评价。城市道路空间层面,改变以车为本的传统路权分配、评价手段,提出将人的实际通行流量构成作为路权分配的量化依据,对包括北京在内的国内外四类典型城市街道慢行空间进行通行者流量与路权分配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城市重点地区层面,针对北京市轨道站点、中小学校和大型医院周边等重点地区的慢行空间进行人本化分析,通过研究上述地区的步行、自行车交通时空分布和动态流线等,分析区域内通行结构及步行、自行车时空需求及动态流线特征,揭示行人、自行车骑行者与小汽车交通在时间、空间及通行路径上的矛盾,提出相应改善措施。通过以上三个层面分析,揭示了制约步行、自行车交通人本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探索了基于公众参与的慢行空间需求调查方法,并对北京市整体街道环境进行了普查,同时尝试通过行人时空分布与流线特征对重点地区的慢行通行环境进行人本化细化研究,为北京市慢行空间改善提供一定依据和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