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疾病可预防,可治疗。及时的专业帮助是心理疾病干预的重要方面,然而缺少心理疾病患者的主动求助,心理疾病的干预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以往研究提示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可能是影响心理求助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解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状况,以及心理疾病污名与心理求助行为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中心理疾病污名包括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和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其中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包括污名观念、污名情绪和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距离、社区态度四部分的内容。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包括患者自身对心理疾病刻板印象的意识、对心理疾病刻板印象的认可以及心理疾病刻板印象的自我一致性和自尊降低四部分内容。心理求助行为包括专业求助和非专业求助两部分的内容。本研究以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某大学的新生为例。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考察心理疾病污名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新生入校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然后,在其进行面谈评估前,测量其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水平,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情况。在其进行面谈评估的两个月后,再测量其心理疾病自我污名的水平,收集其在这两个月内心理求助行为的状况。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了解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有无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状况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有心理问题大学生和无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专业求助行为和非专业求助行为均存在差异。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专业求助水平高于无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而非专业求助少于无心理问题的大学生。(2)有心理问题大学生和无心理问题大学生的问题知觉和自我效能水平存在明显差别。心理问题大学生的问题知觉水平高于无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而自我效能水平低于无心理问题的大学生。(3)问题知觉和自我效能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即问题知觉水平会提升专业求助的水平,但是不影响非专业求助水平。自我效能水平的提升会降低非专业求助行为水平,但不影响专业求助水平。研究二,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污名现状研究。结果发现:(1)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和明显的自我污名。(2)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的污名情绪,其中怜悯情绪为主要的情绪反应。(3)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距离要求明显。研究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和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心理疾病污名观念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有影响。就专业求助行为而言,越赞同“心理疾病是普遍的”观点,专业求助行为的水平越高;就非专业求助行为而言,越赞同“心理疾病让人觉得难堪”的观点,非专业求助行为的水平越高。(2)心理疾病污名情绪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有影响。就专业求助行为来说,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愤怒情绪能够正向预测专业求助行为;就非专业求助行为来说,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怜悯情绪能够正向预测非专业求助行为。(3)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距离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不明显。(4)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区态度不会直接影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而是通过自我污名的中介作用影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5)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区态度对自我污名有正向影响,从而导致自我污名对专业求助行为有反向影响,即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区态度越消极,自我污名程度越高,而自我污名程度越高,专业求助水平越低。针对以上结论,就心理疾病污名的干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污名。第二,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第三,加强大学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增加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专业求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