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出现创面附着物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膀胱癌患者发生TURBT后创面附着物的预测模型,初步分析其病理特征,并通过随访患者了解TURBT后创面附着物是否为膀胱癌1年内复发的关系,为临床医师处理创面附着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191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其中有40例患者术后复查膀胱镜可见膀胱原有创面附着物,采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化验检查,手术指标,病理结果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情况,于术后再次复查相关化验指标。手术指标则包括肿瘤是否多发、基底宽窄、创面大小、留置尿管时间。病理结果包括膀胱癌的分级分期、附着物的病理特征。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纳入患者是否1年内出现复发或进展。根据膀胱镜检查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相对应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根据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出现电切后创面附着物的影响因素,根据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建立回归系数预测模型预测发生风险,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10例患者出现TURBT后创面附着物的病理特征并结合统计学分析其是否为膀胱癌TURBT术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本研究所有纳入的指标中,筛选出年龄、泌尿道感染、尿液酸碱度、多发肿瘤、创面大小、留置尿管时间、病理的分级与分期,上述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中6项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强度从高至低依次为:术后泌尿道感染(OR=4.549P=0.016)、创面大小(OR=3.534 P=0.023)、肿瘤分期(OR=3.087 P=0.039)、术后尿pH<5(OR=2.955 P=0.003)、肿瘤分级(OR=2.034 P=0.046)、年龄(OR=1.606P=0.040)。建立电切后创面附着物预测模型,根据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工作者曲线(ROC),ROC曲线下面积(AUC)=0.826±0.035(P=0.001,95%Cl:0.766-0.886)。3.通过附着物HE染色镜下表现及其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附着物的病理特征结果镜下多为变性平滑肌、肉芽组织和钙盐成分,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组织内可见Brunn巢,免疫组化表型分析结果无明显专一性改变。结论:膀胱癌患者发生电切后创面附着物可能与高龄、泌尿道感染、尿液酸碱度、多发肿瘤、创面过大、高级别高分期肿瘤等因素相关。基于以上因素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膀胱癌患者发生电切后创面附着物的概率。除外不可抗因素,应严格控制术后泌尿道感染,避免无意义留置尿管;若术后出现电切后创面附着物,应继续严密随访,并彻底清除附着物并行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学结果行下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