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缓解黄淮海地区在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中的水资源压力,以及长期浅层施肥导致的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限水灌溉和推荐施肥量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的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变化、植株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期通过以肥调水,以水促肥,为当地小麦-玉米生产的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三种底肥施肥模式:农户模式(F1),为小麦季旋耕施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缓解黄淮海地区在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中的水资源压力,以及长期浅层施肥导致的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在限水灌溉和推荐施肥量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的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变化、植株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期通过以肥调水,以水促肥,为当地小麦-玉米生产的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三种底肥施肥模式:农户模式(F1),为小麦季旋耕施肥(复合肥,0-15 cm施用)+玉米季免耕浅施(复合肥,0-15 cm施用);浅层施肥模式(F2),为小麦季旋耕施肥(缓释氮肥,0-15 cm施用)+玉米季免耕浅施(缓释氮肥,0-15 cm施用);分层施肥模式(F3),小麦季分层施肥(缓释氮肥,0-15 cm和15-30 cm,磷钾肥,15-30 cm)+玉米季分层施肥(缓释氮肥0-15 cm和15-30 cm施用,磷钾肥,15-30 cm)。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分层施肥可以有效的增加冬小麦在60-120 cm土层的贮水消耗量,以及冬小麦生育中后期的阶段耗水量,增加冬小麦生育期的农田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玉米季降水充足条件下,分层施肥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在40-140 cm土层的贮水补充显著高于农户模式和浅层施肥模式,降低玉米季的农田耗水量,提升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小麦-玉米周年农田耗水量较农户施肥模式与浅层施肥模式分别降低25.3 mm和15.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5%和11.0%。2.分层施肥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生育前中期在土壤20-40 cm的全氮浓度,可以保障作物在生育前中期的氮素供应,缓释氮肥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深层的硝态氮浓度,降低了淋溶的风险。分层施肥模式也有效增加小麦和玉米在各生育时期20-40 cm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保障作物在生长发育的养分需求,也有利于下一季作物的生长发育。3.分层施肥较农户模式和浅层施肥模式能够更好地协调小麦和玉米在开花前后的干物质及养分的积累与转运,显著增加小麦和玉米在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量,从而显著增加小麦和玉米在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层施肥能够增加小麦和玉米在开花后营养器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以及玉米在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从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其他两个处理分别增加15.0%和29.4%。分层施肥的小麦磷素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均显著增加,玉米花后磷素积累量、转运量均维持较高水平,从而磷肥表观利用率较其他量处理分别高48.1%和40.8%,但磷素花后积累量较高影响了营养器官磷素的转运,导致磷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钾肥的肥料表观利用率较农户模式和浅层施肥模式分别增加32.6%和14.7%。4.分层施肥模式的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均保持较高水平,较农户施肥模式显著增加千粒重与穗粒数,较浅层施肥模式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小麦籽粒产量较农户施肥模式和浅层施肥模式分别增加5.1%和8.4%,肥料农学效率分别增加15.4%和27.4%。在玉米季,分层施肥模式相较其他两个施肥模式显著增加了穗粒数,产量分别增加8.1%和7.4%,肥料农学效率分别增加45.1%和85.6%。分层施肥模式的小麦-玉米周年籽粒产量较农户模式和浅层施肥模式分别增加9.5%和8.5%,肥料农学效率分别增加40.1%和35.1%。主要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分层施肥处理小麦-玉米籽粒产量较农户模式和浅层施肥模式分别增加9.5%和8.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3.5%和11.0%,肥料农学效率分别增加40.1%和35.1%。因此,在偏枯水年份,小麦春季灌溉拔节水,推荐施肥量条件下,小麦-玉米底肥采用缓释氮肥分层施用,磷钾肥深施能够保证产量水平,同时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农学效率。
其他文献
紧固孔的疲劳断裂是飞机机身结构损伤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强化处理,以提升该处的疲劳寿命。但诸如冷挤压、干涉配合及机械喷丸等形式的传统抗疲劳强化方式存在着表面粗糙度值较高、加工范围较小以及成本较高等问题,而绿色环保、加工表面质量高的空化水射流技术可以有效克服现有抗疲劳强化方式的缺点。因此,本文将空化水射流技术应用至紧固孔内表面的抗疲劳强化加工过程中,研究该技术中各工艺参数对紧固孔内壁
铁作为多种重要代谢过程的关键营养素,严重缺乏会造成缺铁性贫血,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在缺铁时额外摄取补铁剂十分必要。目前,肽铁螯合物被认为是缓解缺铁性贫血的最佳补充剂之一。本研究以燕麦为原料,在采用酶法制备燕麦多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肽铁螯合物制备工艺,获得了一种新型燕麦多肽亚铁螯合物(OP-Fe2+),并对该螯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缺铁性贫血大鼠(IDA)模型,观察OP-F
柔性电子作为一种新兴电子技术,对产品开发具有革命性意义,受到了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互连导线作为柔性电子器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可延展性是判断器件整体拉伸性能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基于有限元思想对导线进行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同时创新性地采用模板印刷法制备出可拉伸互连导线,将其应用在自供能触觉传感器上。主要内容如下:(1)以成本低、导电性好的铜作为互连导线材料,柔性基底则是选用拉伸性能优异的
TC4钛合金以其优良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钛合金对氢有很强的亲和力,即便进入材料中的氢含量很少,也会强烈增大其氢脆敏感性,导致氢脆断裂。本文为提升TC4钛合金关键零部件在海洋富氢环境中的服役寿命,采用理论研究、系列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激光喷丸诱导的应力和组织强化效应对试样残余应力、微观组织、氢致塑性损失及拉伸断口形貌特征的影响规律,揭示激光喷丸强
激光熔覆技术具有工件变形小、加工精度高、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零件的修复和强化,将其应用于对模具的凸曲面圆角型面进行修复和强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价值。本文以H13热作模具钢为研究对象,兼顾热冲压模面耐磨性和表面强度,在H13钢表面激光熔覆Co基和Fe基合金熔覆层,通过利用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硬度仪、OM、SEM、EDS、XRD等分析手段,分析不同熔覆层与基材的结合特性、耐磨性、
基于基底材料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的光学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传感等领域。然而随着被检测对象的浓度极限不断降低,对拉曼散射光学检测基底材料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多孔硅(Porous Silicon)因其具有超大比表面积、孔径易调节及生物兼容性等诸多优势,多孔硅及其复合材料被视为最具竞争
二维材料具有许多独特且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原子级的厚度限制了这类材料对光的吸收截面,成为阻碍其应用于光电子器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二维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PP)纳米结构的复合体系,可以增强二维材料与光的相互作用。一维的银纳米线相较于零维的银纳米颗粒,具有容易制备和可以同时激发传导型和局域型SPP等优点。对此,本工作介绍了银纳米线SPP对单
比例施肥泵是一种施肥比例稳定、施肥速度可调节的施肥设备,能够满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作为比例施肥泵的一种,结构简单、性能优良,且可方便切换纯灌水和施肥模式。但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存在的单次作业施肥量较低、施肥比例调节范围较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方面的应用。针对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满足大田水肥一体化系统应用为目标,系统分析了施肥泵的结构
激光加工技术以其无接触、柔性强、绿色环保等优势在众多工业领域中取代传统加工方式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激光表面微加工技术为工件表面微织构加工提供了新方法,并成功应用在内燃机缸套、机械密封环及轴承等摩擦副表面的织构处理。激光微织构技术已成为解决润滑和减摩问题的重要手段。现有的激光微加工设备多为通用型设备,其控制系统采用数控系统或专用的工控机并且需要搭配专用的激光控制器,设备造价高、适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对铝合金构件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强化技术,包括机械喷丸、冷挤压、热处理等,都存在着加工周期长、工艺流程繁杂、强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激光冲击强化是目前较为高效的表面强化手段,可以在强化后的构件近表面区域形成一层较深的残余压应力层并且能够使晶粒得到细化,但是当工件较厚时,强化效果有限。而脉冲电流辅助加工技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多种能量耦合场(热-电-力)输入进材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