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菌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Phellinus属16株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基于ITS序列和RAPD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对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生物学特性、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菌丝体培养条件和子实体培育模式的优化、主要成分检测分析、菌丝体多糖的提取纯化与单糖组成鉴定,以及菌丝体发酵液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果等。(1)测定了Phellinus属16个不同来源桑黄菌株的ITS序列,16个菌株的ITS1-5.8S-ITS2序列长度介于590 bp-714 bp之间,其中5.8S序列最为保守,均为160 bp,ITS1长度为220 bp-310 bp,ITS2长度为210 bp~245 bp。同属不同种的桑黄菌株遗传距离较远。同种不同来源10菌株的RAPD分子标记结果表明,10株瓦尼木层孔菌(P. vaninii)遗传多态性丰富,但由于区域相对集中(都在东北的东部山区),RAPD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地域分布差异关系不明显,没有表现出地域性的遗传多样性差异。(2)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ITS序列长度为756 bp, GenBank登录号是HQ845057。综合子实体的形态鉴定,确定该菌株为Phellinus vaninii Ljup,隶属担子菌纲、非褶菌目、锈革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瓦尼木层孔菌分布区域位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低海拔浅山区(北纬45°23’至46°36’,东经132°11’至133°56’),发生林分为郁闭度超过55%、平均树龄50年以上的天然山杨桦树针阔混交林。子实体常见于阳坡或半阳坡缓坡地带郁闭度较高、近水源的天然林或林间阴湿草旬之中,以山杨为寄主。(3)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麦麸、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营养因素对菌丝体生长(干重)的影响效应顺序是:麦麸>葡萄糖>硫酸镁(固体培养)和葡萄糖>硫酸镁>麦麸(液体培养)。葡萄糖与麦麸和葡萄糖与硫酸镁的互作效应相对较大。在固体培养最佳条件(配方:马铃薯200 g/L琼脂粉20 g/L、葡萄糖30 g/L、麦麸15 g/L、硫酸镁2 g/L、磷酸二氢钾3 g/L;pH值6.5、温度28℃、完全黑暗、适当的二氧化碳浓度)下,所得菌丝体干重可达12.9g/L;在最佳液体培养条件(配方:马铃薯200g/L,葡萄糖30 g/L,麦麸10 g/L,硫酸镁5 g/L,磷酸二氢钾3g/L, VB1100mg/L; 500 mL三角瓶中装液量280 mL、培养温度为28℃、起始pH值为6.5、摇床转170 r/min、接种4块菌饼)下,振荡培养12d,所得菌丝体干重可达14.5g/L。(4)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子实体代用料栽培最佳出菇模式为:菱形口、“墙式两端二点出菇法”。最佳栽培基质配方:柞树木屑73%、杨树木屑5%、麦麸8%、米糠8%、石膏1%、玉米粉2%、石灰1%、含水量60%-65%,pH6.5。代用料栽培的出菇优化条件包括:塑料菇棚高度不超2 m、宽5 m,地面选择壤土土质,棚内设蓄水沟与棚外相通;棚内散射光300 lx;催蕾期温度以21℃-23℃、相对湿度保持80%为宜;出菇期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温度控制在22℃-25℃。木段栽培最佳模式是柞木段塑料棚保护地出菇模式,木段栽培的出菇优化条件包括:塑料菇棚高度不超1.7 m、宽5 m,催蕾期温度以21℃-23℃、相对湿度保持80%-85%为宜;出菇期相对湿度90%-95%左右、温度控制在22℃-25℃。(5)从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的菌丝体中分离出3种多糖(S1、S2、 S3), S1、S3的主要组成单糖均有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均为葡聚糖形式,但二者多糖结构上存在差异,S1为呋喃型糖,S3为吡喃型糖。(6)对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进行液体深层发酵,观测发酵液的粘度、pH、残糖含量和多糖产量等流变特性,发现其发酵过程中的参数与菌丝干重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即在液体发酵第8d各项指标均达到峰值。利用该菌株菌丝体发酵液的不同提取物,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进行抑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提取物的抑制效果差异显著。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好,使用浓度1000μg/mL,加药48 h后,抑制率达到87.5%。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为53.459μg/mL,在此浓度下,’加药后96h的抑制率可达90%,加药120 h的抑制率高达95%。